4.牛郎织女·备课精要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①了解这篇民间故事的两条线索,掌握主要情节。
②认识牛郎织女的传说在中国产生的深远影响。
2. 过程与方法: ①绘声绘色地向别人讲述牛郎织女的故事。
②认识牛郎形象的特点,分析牛郎哥嫂、王母娘娘在传说中的作用与意义。
3.情感与态度:①体会以牛郎为代表的古代劳动人民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②理解作者在叙述中表现出来的审美倾向。
二、课文主要内容
民间故事是口头文学体裁的一种,它是由人民群众口头创作、在民间辗转流传、经过很多人修改补充而丰富起来的,是人民群众智慧的结晶,后来由某些作者把它们收集起来,经过加工、整理,编印成书,便成了今天的民间故事作品。一般来说,优秀的民间故事都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但也有些古代和外国的民间故事,由于历史和阶级的局限,存在某些不足之处。
牛郎织女的传说是一段流传久远的民间故事,它以完整曲折的情节、朴素自然的语言、奇幻瑰丽的神话色彩、积极进步的主题,深深赢得人民群众的喜爱。
故事按照情节的发展,形成四个相对清晰的部分。
故事的开端写了牛郎受兄嫂虐待直至被赶走。故事用详尽的笔墨叙写了牛郎对牛的深厚感情,一连串的动词和形容词极写牛郎对牛的悉心照料。但是,尽管牛郎很勤快、善良,狠心的哥嫂还是容不下他,把他赶出了家门。
接下来是故事的发展,写牛郎得到老牛的指点,同织女结为夫妻。大致相同的遭遇使两颗年轻的心发生碰撞,爱情的火花燃烧起来,他们手牵手走到了一起。
故事的进一步发展是牛郎织女过上男耕女织的幸福生活。二人世界转眼间变成了四口之家,夫妻相爱,儿女绕膝,生活是美满幸福的。可是织女有时发愁,怕王母娘娘来找她回去。这是作者埋下的伏笔,为后文织女被抓回天庭作铺垫。不久老牛死去,留下遗嘱。
故事的高潮和结局是牛郎织女一家被专制的王母娘娘拆散。王母娘娘的专横与狠心造就了一个美丽的传说,为世人留下了永远解不开的遗憾,只有那善解人意的喜鹊在每年的七月七日在天河上搭起一座桥,连接两岸的有情人。
这个故事中的牛郎和织女是劳动人民的典型,他们善良、勤劳、勇敢,王母娘娘则是封建势力的代表,凶狠、残暴。他们之间的斗争实际上是封建社会阶级斗争的曲折反映,寄寓着古代劳动人民追求自由幸福、反抗封建统治的理想。
三、主要写作特点
这篇故事的语言朴素、简洁,清新自然,读来琅琅上口。例如:开头写老牛同牛郎的亲密关系,有这样的语句:“那头牛跟他很亲密,用温和的眼睛看着他,有时候还用舌头舔舔他的手,怪有意思的。”句中用“温和”形容牛的眼睛,突出它对牛郎的同情,用“舔舔”的动作,表达了它对牛郎的爱抚。这些生动传神的描写,平添了文字的情趣。又如对牛郎织女美满恩爱和幸福家庭生活的一段描述,写得更为出色,生动形象,自然流畅,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故事中,老牛有灵性,会说话,能预知未来;喜鹊富有人情味,能搭鹊桥;牛郎披上牛皮会飞;王母娘娘能画天为河……这些描写不是迷信,是建立在现实生活基础上的奇妙的幻想和想像,表现了劳动人民美好的生活愿望,歌颂了劳动人民的无穷力量,寄托了作者鲜明的爱憎、褒贬之情。
四、关于“想一想 做一做” 中的难点问题
语文学习的双重任务在于理解作者的语言以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学习作者的语言以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为学习本文语言朴实流畅的特点,编者特设计了第二题:
下面这段课文,表现了织女对人间生活的喜爱,连用了四个“她喜欢”,使句子优美流畅。仿照这种写法,补充完整后面的句子。
她喜欢人间的生活:跟牛郎一块儿干活儿,她喜欢;逗着兄妹俩玩,她喜欢;看门前小溪的水活泼地流过去,她喜欢;听风儿轻轻地吹过树林,她喜欢。
我喜欢家乡的风光: ,我喜欢; ,我喜欢; ,我喜欢; ,我喜欢。
设计这道题,目的是训练学生学写围绕一个中心的排比句。
回答这道题,应该紧紧围绕“风光”二字,而且仿照课文句式,每一项所填的内容应该是一个动宾词组,而不能仅是一个名词为中心词的偏正词组。例如:“我喜欢家乡的风光:清晨,炊烟袅袅升起,我喜欢;白天,乡亲们在农田里劳作,我喜欢;傍晚,鸡鸭鹅狗伴着夕阳归圈,我喜欢;夜晚,山乡一派静谧,我喜欢。
五、教学建议
1. 利用民间故事情节波澜起伏、语言朴素自然的特点,培养学生复述故事的能力。
2.可结合课文简要介绍民间故事的特点,特别是充满奇特想像这一特点。
3. 这个故事的某些情节,不易为我们今天的青少年读者所理解。因此,有必要介绍一下产生这个故事的历史背景。
声明:有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邮箱:yuname@163.com 我们将配合处理!
原文地址:冀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牛郎织女》备课精要发布于2020-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