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预览:
大闹天宫
文本解读
一、整体感知
长篇小说《西游记》的中心人物是孙悟空,以他为中心,小说的故事情节可分为两个部分:一是从花果山称王到大闹天宫,主要表现他反抗神权正统、追求自由的叛逆性格(第一回至第七回);二是保护唐僧西天取经,最后取经成功,修成正果,集中体现他不畏艰险,征服邪恶势力的斗争精神(第八回至第一百回)。本文就是节选自《西游记》中第七回“八卦炉中逃大圣,五行山下定心猿”的前半部分。如果说第七回是孙悟空经历的转折点,那么节选的部分则是其转折事件中最关键之处。在这一部分中,孙悟空被二郎神抓住,先是被押至斩妖台经受各种拷打,但因他吃了蟠桃和仙丹,所以躲过了劫难。后又在太上老君的八卦炉中煅炼了七七四十九天,非但没被炼出丹来,反而炼就了一双火眼金睛。跳出八卦炉后,一直打到了灵霄殿外。众天神降他不住,特请如来佛祖。悟空被压在五行山下,不得翻身。
在这一部分,作者着重要表现的是他的神通广大与桀骜不驯的反抗精神。小说的第七回开头就这样写道:“刀砍斧剁,枪刺剑刳,莫想伤及其身。南斗星奋令火部众神,放火煨烧,亦不能烧着;又着雷部众神,以雷屑钉打,越发不能伤损一毫。”这无一不是表现悟空的神通广大。还有,被关入八卦炉之后,“他即将身钻在‘巽宫’位下。巽乃风也,有风则无火。只是风搅得烟来,把一双眼红了,弄做个老害病眼,故唤做‘火眼金睛’”。从这可以看出悟空是谙熟八卦 之术的,也可见悟空的神通。逃出八卦炉之后与天神的恶战亦可见其神勇。而且作者还用诗文来进一步对悟空的神勇加以刻画。如:“一点灵光彻太虚,那条拄杖亦如之。或长或短随人用,横竖横排任卷舒。”再如:“入火不能焚,入水何曾溺?光明一颗摩尼珠,剑戟刀枪伤不着。”“无穷变化闹天宫,雷将神兵不可捉”。孙悟空的桀骜不驯的反抗精神在这一部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跳出八卦炉后与众天神的鏖战,另一个是与如来的赌赛上。孙悟空之所以被关入八卦炉中,就是因为他桀骜不驯的反抗。他追求与他人的平等,包括与上天的最高统治者玉皇大帝。所以他触怒了天庭的法则——下必须服从上,因而,他被关入八卦炉中煅炼七七四十九天,这四十九天他每时每刻都须忍受丹炉中风烟的熏烤,以至于害了眼病。但这也不能让悟空屈服。获得自由之后,他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蹬倒那个束缚自由、毁坏身体的丹炉,接着就是与天神的一番恶战,直打得“九曜星闭门闭户,四天王无影无形”,尤其是与佑圣真君的佐使王灵官执殿及三十六元雷将的鏖战更为精彩。而与如来的赌赛,则又把悟空的桀骜不驯表现到了极致。悟空首先声明自己是有能力得到玉帝的位置的,他说“炼就长生多少法,学来变化广无边。因在凡间嫌地窄,立心端要住瑶天。灵霄宝殿非他久,历代人王有分传。强者为尊该让我,英雄只此敢争先”,又说“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所以,自己的斗争是合情合理的,理应得到玉帝的位置,否则自 己还要继续地打下去,使天庭“永不清平”。其次,敢与佛祖打赌。如果说在彼此较量之前,悟空还不知道佛祖的本事,但是敢于说出“你若有本事,一筋斗打出我这右手掌中,算你赢,再不用动刀兵苦争战,就请玉帝到西方居住,把天宫让你”这样话的人断然也非等闲之辈。可是悟空的桀骜不驯的本性使得他坚信自己能够胜利,所以他不但敢于打赌,而且在那“五根肉红柱子”上留下标记,以防如来抵赖。没想到,英雄末路,终不能逃脱如来的手心,被压制于五行山下,最追求自由的美猴王孙大圣挨了五百年的“只能言不能动,饥餐铁丸渴饮铜汁”的没有任何自由的生活。
二、问题探究
1.本章节中孙悟空的形象。
这一章节中孙悟空的形象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他的神通广大与桀骜不驯的反抗精神。
此部分的分析见“整体感知”部分。
2.怎样解析本章节中的诗文的含义?
诗一:此诗在选文中被省略。
富贵功名,前缘分定,为人切莫欺心。正大光明,忠良善果弥深。
些些狂妄天加谴,眼前不遇待时临。问东君因甚,如今祸害相侵。
只为心高图罔极,不分上下乱规箴。
解析:富贵功名,都是前生注定的,你做人为何这样欺骗自心?如果你正大光明,做一个忠良厚道之人,积善积德就会越加深厚。你这种种狂妄的行为,上天都要谴责你!为人要能屈能伸,眼前没人赏识你时,你要等待时机到来。问问孙悟空啊,你为什么要用祸害来侵犯天庭?就因为心志太高,想图谋天宫,就不分上下尊卑乱了规程。
这首诗总体上来说是对孙悟空大闹天宫行为的批判,认为他的行为是“欺心”“狂妄”“乱规箴”,所以必然会“天加谴”,很明确地预示了孙悟空最后失败的结局,同时也宣扬了佛教的因果报应。
诗二:混元体正合先天,万劫千番只自然。渺渺无为浑太乙,如如不动号初玄。
炉中久炼非铅汞,物外长生是本仙。变化无穷还变化,三皈五戒总休言。
解析:混元,指天地元气。太乙,又作“太一”,即道家所说的“道”,古人指宇宙万物的本原、本体。混元体寓意气与金丹的混合状态,是先天与后天的结合体,是混沌太乙无为状态。如如,佛教用语,形容所谓“妙道”圆融的境界。“如如不动”称为初玄,即最初形成的炁(气)态。“炉中久炼非铅汞”指明炉中所炼之物不是铅汞,而是合一之炁(大圣)。
这首诗含义虽然不是特别明确,但是它大致说的应该是孙悟空本来就是来自混沌的自然状态,然后又吃了金丹,所以,必然变化无穷,不是清规戒律所能轻易束缚得了的。这里赞美了孙悟空的无拘无束、率真任性,表达了对破除条规戒律、恢复人性的独立与自由的向往。
诗三:一点灵光彻太虚,那条拄杖亦如之。或长或短随人用,横竖横排任卷舒。
解析:灵光,神异的光辉,佛家指人的灵性光明。彻,透。太虚,指天、天空。卷舒,卷曲、伸展。“一点灵光彻太虚”,是从使用金箍棒的孙悟空写起,这个石猴,本由一块仙石所化,其降生之时,“目运金光,射冲斗府”,惊动了太白金星和玉皇大帝,实为灵性光明之辈。接下来的三句,由人及物,写金箍棒同主人一样是富有灵性的。此诗主要赞美金箍棒的随心所愿,奇妙无比。
诗四:猿猴道体配人心,心即猿猴意思深。大圣齐天非假论,官封“弼马”是知音。马猿合作心和意,紧缚牢拴莫外寻。万相归真从一理,如来同契住双林。
解析:“猿猴道体配人心”者,言猿猴为道,而人心 非道,道本无言,其所谓猿猴者,言以显道,极其至也。猿猴且不为道,何况人心?不过借猿猴之道体,以匹配人心耳。“心即猿猴意思深”者,言道有动静,人心亦有动静,道之动静,似乎人心之动静,心即猿猴意思深远,而非寻常可得私议者。“大圣齐天非假论,官封‘弼马’是知音”者,言道至纯阳,与天为徒,天之健不息,道之健亦不息,浑然天理,乘六龙以御天矣。“马猿合作心和意,紧缚牢拴莫外寻”者,金丹有为之道,所以进阳火者,以其猿马不合,心意不合之故。果其猿熟马驯,猿马相合,心正意诚,心意相和,可以紧缚牢拴,不必外寻而运火矣。“万相归真从一理,如来同契住双林”者,言了命之后,须当万法俱空 ,以了真性,合有为无为而一以贯之,以成妙觉金身,归于如来地位,方为了当也。
可见作者把他塑造成一个猿猴的目的,是要他充当人心的象征,并且借他的形象来完成大道的修持,假他的姓名来配成金丹觉性。
此诗指出孙悟空的形象代表着人心的修炼过程:去掉凡心,便见真心。因为凡心的产生,经历了无心——先天之心——真心——后天之心——凡心等阶段,如 果采取颠倒之术,则由凡心变为真心,直到无心,即得解脱而成佛。
后魏贾思勰所著的《齐民要术》中有这样一段话:“常系猕猴于马坊,令马不惧避恶,消百病也”。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也写道:“马厩蓄母猴,可避瘟疫”。这是说,如果在马厩里放上猴子,就可避免马发生瘟疫。
为什么马厩中养猴能避马瘟疫呢?据有关专家分析,因为猴子天性好动,这样可以使一些神经质的马得到一定的训练,使马从易惊易怒的状态中解脱出来,对于突然出现的人或物以及声响等不再惊恐失措。马是可以站着消化和睡觉的,只有在疲惫和体力不支或生病时才卧倒休息;在马厩中养猴,可使马经常站立而不卧倒,这样可以提高马对血吸虫病的抵抗能力,这与古人所说“避恶,消百病”有一定关系。
此处,作者给上了天庭的孙悟空任职为“弼马温”,不知是否有与“避马瘟”谐音之意?
3.中央台的电视连续剧《西游记》在“大闹天宫”一集中对孙悟空形象的塑造与
小说中情节刻画的形象是否相同?为什么?
不太相同。
电视剧《西游记》中对孙悟空这一形象的塑造是极尽渲染之能事,从动作、服饰、色彩、 声音等各个角度突出了孙悟空本领高强、疾恶如仇、对自由的渴望以及他强烈的反抗精神。在电视剧中,孙悟空是一个光彩照人的英雄形象。
而在小说中,除了重点表现孙悟空的武功高强和桀骜不驯的反抗精神外,也有很多处对其批判的语句。如,第七回的前面有一首诗文(在本选文中被省略),是这样写的:“富贵功名,前缘分定,为人切莫欺心。正大光明,忠良善果弥深。些些狂妄天加谴,眼前不遇待时临。问东君因甚,如今祸害相侵。只为心高图罔极,不分上下乱规箴。”在这首诗中,明显地可以看出对孙悟空反天宫行为是持有一种批判的味道的。
还有“欺天诳上声名坏”“一个欺心要夺斗牛宫”等处也可以看出小说中对孙悟空的反抗精神并不是持绝对赞赏的态度的。
4.孙悟空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首先是他敢于斗争、藐视一切封建权威的叛逆精神。孙悟空本是东胜神州傲来国花果山上的一只石猴子,他出世后,就在仙山福地过着不伏麒麟辖、不服凤凰管、又不服人间地府所拘束的自由自在的生活。在龙宫,他“唬得老龙王胆战心惊,小龙子魂飞魄散”;在冥府,他使十殿阎王躬身作揖。他敢自称齐天大圣,高喊“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的口号。大闹天宫,把那些天兵天将打得落花流水,把玉皇大帝吓得惊惶失 措。平日里高高 在上、神圣不可侵犯的水界、冥府、天庭的最高权威,在他面前一个个威风扫地。此外,他还敢于骂如来佛是“妖精的外甥”,骂观音菩萨“该她一世无夫”。对人间之王,他更是蔑视。他对乌鸡国国王说:“老孙若肯做皇帝,天下万国九州皇帝都做遍了。”朱紫国国王生病,他就用马尿和药丸给国王治病。这 种无法无天,敢于向神、佛、天庭、地府、水界、人间的一切权威挑战的反抗精神,追求“自由自在”生活的强烈愿望,是孙悟空这一艺术形象的基本特点。
其次,孙悟空具有鲜明的爱憎。他仇恨一切兴妖作怪、残害人民的妖精魔怪,他对受苦受难的群众和一切善良的人们却有着浓厚的感情。正如车迟国的众僧所称颂的:专秉忠良之心,铲锄人间不平之事,“济困扶危,恤孤念寡”。他为车迟国的五百名无辜和尚解除了灾难;在比丘国,他降服了白鹿精,救出了一千一百一十一个小孩的性命;在隐雾山打死了豹子精,救出了贫苦的樵夫;他三调芭蕉扇,熄灭了火焰山的大火,既开通了西行的道路,又解救了当地人民的困苦。他对唐僧总是委曲求全,哪怕是自己受尽委屈,对取经的事仍然竭忠尽力,对唐僧也一如既往地爱护关心。对猪八戒,他虽然不时挖苦讽刺,有时也捉弄一番,却是善意的。可是,他对害人的妖精,却毫不留情。三打白骨精时,尽管唐僧念紧箍咒使他头痛难忍,甚至用断绝师徒情义的手段来阻止,仍然动摇不了他除恶务尽的决心。孙悟空形象这一特点,寄托了古代人民要求团结斗争、争取自身解放的决心。
再次,孙悟空还具有超凡的智慧、卓绝的才能、洞察一切的眼力和清醒的头脑。他在菩提祖师处学 得了七十二变和翻筋斗云的高超本领,在太上老君的炼丹炉中炼就了火眼金睛,在龙王处讨得如意金箍棒,于是,他具有了降妖伏魔的神通。他不因为自己神通广大就放松警惕,或不动脑筋,相反他能够在异常复杂的情况下敏锐 地发现疑点,寻根究底,揭穿妖魔的伪装。他善于观察了解,经常找当地山神土地查询情况,或用火眼金睛观察动静,或变成小飞虫到敌人内部去探听虚实。他还善于运用各种巧妙的战术来战胜妖魔,或钻进妖魔肚皮,或变成妖魔的亲友,或夺取他们的法宝,或捣毁他们的巢穴。他总是无往而不胜。孙悟空的斗争艺术,凝结着古代人民丰富的斗争经验和卓越的智慧,至今对人们仍有着启发和教育意义。
孙悟空的性格前后基本上是一致的。这除了抗魔的英勇顽强外,还表现在他对神佛的桀骜不驯上。参加取经,他先讲条件,观音菩萨只好答应他“叫天天应,叫地地灵”。取经途中,他经常驱遣山神土地、四海龙王、值日功曹前来效劳,稍有拂逆,那就要“伸过孤拐来,各打五棍见面,与老孙散散心”!仅仅为欺骗两个小妖,他便要玉帝闭天,“若道半声不肯,即上灵霄殿动起刀兵”!所以连玉帝也无可奈何地“只得他无事,落得天上清平是幸”,终于答应他“犯上”的要挟。对慈悲的观音,孙悟空敢骂她“惫懒”,咒她“一世无夫”;对庄严的佛祖,他敢说是“妖精的外甥”。而他那种斩尽杀绝的斗争风度,更直接抵触了佛教的戒律。这位“西天取经”的孙悟空还屡屡以“大闹天宫”的历史为荣,但最忌讳别人提起“弼马温”的旧名。因此可以认为,孙悟空前后的命运虽然是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但是在性格上是基本一致的。
5.孙悟空这一形象有什么现实意义?
这一题的答案是比较开放的,可以站在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只要是基于对人物的正确理解上,可以谈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孙悟空这一形象是具有他的可贵之处的。他蔑视天庭秩序,敢于责骂神佛;他渴望自由,言行不受旧礼法习俗所拘,面对困难,积极乐观,从不畏惧。孙悟空的神奇法力、人的思想感情和猴的习性,使他天真朴实,矢忠守信,机智灵活,诙谐乐观,顽强不屈,凝聚着我们民族的力、智、勇,使他成为作者理想和广大人民所喜爱的英雄形象。“孙悟空”已成为同邪恶势力斗争的正义力量的代名词,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历史意义,在文学史上,是具有永久艺术魅力的典型。从这个角度来说,他身上所具有的展示自我、追求自由与个性、敢于反抗权威的品质是我们今天的人所不具备的。从小到大的教育让我们对多数的要求就是服从,来自于家庭的、学校的、社会的种种不尽合理的规则,我们几乎是已经习惯了去执行。不执行似乎就是违背常理、违背道德规范,有时甚至会因为不服从而产生更坏的后果。一味地服从与不反抗换来的可能是和谐、安宁,甚至是和平,但这一切只能是暂时的,有时可能会引发不可预知的后果,如助长邪恶势力的发展,如社会的停滞、倒退。
另一个角度的分析可从孙悟空大闹天宫最后失败的原因入手。孙悟空之所以失败是由于如来(或以如来为首)的势力过于强大,他个人的力量再强大也是无法取得胜利的。但我们也可以看出孙悟空的行为之所以遭到镇压是因为他破坏了天庭的规则。孙悟空追求自由、平等的精神是可贵的,但个人的行为需要合乎一个社会所应遵循的法则,这个法则要求每一个生存其中的人必须要遵守它的运行规律。而孙悟空的反天宫的行为无疑是违反了天庭所应用的行为规范。所以,他的率真而又不乏任性的行为失败是一种必然。从这个意义上,我们是否可以有这样的一个启示或认识:个人的行为应该服从社会运行的总的规律,人应该能够接受社会要求每个人所应遵循的法则。人生存在社会之中,不但需要过人的本领,还需要对自己、对他人的理性的认识,清楚自己的位置,这样,才能人尽其用,发挥个体最大的价值。孙悟空本领很高,但他不适合做玉皇大帝,相反,保唐僧西天取经,同妖魔鬼怪斗争才是他的特长,这才能发挥他的价值。在后来的取经过程中孙悟空的表现就充分地说明了这一点。
思考与讨论
一、课文中大圣自称为“天地生成灵混仙,花果山中一老猿”。结合课文找一找,哪些情节体现了大圣的猴性?
此题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体会什么是“猴性”,显然,“猴性”(或曰“兽性”)是与“人性”对立的概念。“人性”(或曰“神性”“仙性”)指的是理智地自我控制的本性,即指对“权威”的臣服,对“天条”的服从,对“清规戒律”的服从。那么“猴性”呢?当然指的是对以上所有一切的不服从。本文中体现大圣“猴性”的情节有很多。
在“大圣跳出八卦炉”一段中,这样写道:“猛睁眼看见光明,他就忍不住,将身一纵,跳出丹炉,忽喇一声,蹬倒八卦炉,往外就走。……老君赶上抓一把,被他一捽,捽了个倒栽葱,脱身走了。即去耳中掣出如意棒,迎风晃 一晃,碗来粗细,依然拿在手中,不分好歹,却又大乱天宫,打得那九曜星闭门闭户,四天王无影无形。”此处的描写中,作者用非常具有表现力的词语和句子对大圣 的桀骜不驯进行了生动的描写,让我们认识了一个虽经过了四十九天煅炼但依然野性不改的美猴王。
在“二圣去灵山请如来”一部分中,二圣向如来陈述猴王的“罪过”时,这样说道:“向时花果山产一猴,在那里弄神通,聚众猴搅乱世界。玉帝降招安旨,封为‘弼马温’,他嫌官小反去。当遣李天王、哪吒太子擒拿未获,复招安他,封做‘齐天大圣’,先有官无禄。着他代管蟠桃园,他即偷桃;又走至瑶池,偷殽,偷酒,搅乱大会;仗酒又暗入兜率宫,偷老君仙丹,反出天宫。玉帝复遣十万天兵,亦不能收伏。”这一段堪称是对悟空猴性的最精练、最精彩的概括了,一个毫无顾忌、天不怕地不怕、桀骜不驯的猴王的形象活灵活现地呈现在读者的面前。这个猴王没有一点理智,有的只是率性的自然与天真,凡不顺我意的人和事,我就要反,管他是谁。这无疑是他身上猴性的最逼真的体现。本文所选的章节中最能表现猴性的还有与如来的那段对话,尤其是他的“皇帝轮流做, 明年到我家”理论,更是体现了他对权威的不服从。
二、从下面大圣回答如来的两段话中,你能看出大圣有一种什么样的精神?
1.因在凡间嫌地窄,立心端要住瑶天。灵霄宝殿非他久,历代人王有分传。强者为尊该让我,英雄只此敢争先。
2.他虽年劫修长,也不应久占在此。常言道:“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只教他搬出去,将天宫让与我,便罢了,若还不让,定要搅攘,永不清平!
此题是对第一题的具体化,还是围绕“大圣”造反性格设题。
从他回答如来佛祖的两段话中,集中体现出对神权和至尊的反叛。他认为自己是“强者”,该“为尊”,这是对玉帝无能的指陈,是对“至尊”的挑战;“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是对不平等的一种宣判;“定要搅攘,永不清平”,不也是对“天宫”秩序“合法性”的挑战吗?
总之,这两段话集中表现出孙大圣的反叛精神和追求平等、自由的思想。
三、“大闹天宫”以孙悟空的最终失败而结束,他再神通广大和法力无边,也还是逃不脱如来佛的掌心,终被压在五行山下。对这个结局,你怎么看?
这个题的设计是非常人性化的,可以给学生一个自由思考的空间,允许个性化的认识和理解存在。“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读者眼中悟空也应是有所不同的,基于对作品的正确理解,不主张唯一的答案,也提倡标新立异且能自圆其说的观点。
提示:
认识一: 孙悟空“大闹天宫”的失败是一种必然。因为在以玉皇大帝为首的等级森严的庞大神权的统治下,处于被统治的反抗者孙悟空,无论他的本领多么的高强,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所以他是不可能取得胜利的。
认识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欲望,在小说中孙悟空的欲望就是自由和平等。但是天庭当然不可能满足他的所有愿望,尤其是他的欲望威胁了天庭的等级制度时,他的欲望和追求不得不受到限制。这样的矛盾冲突最后的结果只有两个:一是反抗者被消灭或镇压,另一个是反抗者被迫妥协。孙悟空属于前者。孙悟空争取自由的斗争不能说是没有意义的,但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他斗争的失败。
认识三:孙悟空“大闹天宫”的相关情节,反映出他要求个人的自由、权利、地位、尊严得到尊重的强烈愿望。孙悟空大闹天宫虽然最后被镇压,但是他冲决羁绊,蔑视权威,大闹天宫,斗争不懈,客观上表现出一种与明代文化思潮合拍的追求个性自由、肯定自我价值的精神。也可以这样说,孙悟空的失败实际上也是一种成功,因为在反抗的过程中他展示了自身所具有的优秀的品质,在与专制统治的斗争中,在自由的王国里,孙悟空就曾经做过“玉皇大帝”,做过“如来佛祖”。
教学建议
《西游记》的故事是学生比较熟悉的,也比较感兴趣,但多数学生对它的了解是通过图画书和电视剧的途径获知的。恰恰是认知途径的局限性使得多数学生对孙悟空的了解是粗浅的感性化的认识,对于文字所传达出的这一形象所寄予的深层内涵理解得并不够。所以教师要通过“大闹天宫”的教学指导学生如何阅读《西游记》整部小说,了解其艺术上的成就,进而了解孙悟空这一形象的精神意义和价值,这样,教师的教学才能达到引领学生的目的和效果。
因为学生比较熟悉孙悟空的故事,所以在讲课之前教师可以让学生把自己知道的关于大闹天宫的故事讲给同学们听。在所有学生都熟悉这个故事之后,教师可以播放《大闹天宫》的电影或电视剧,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认真研读文章,分析重点语句,全面把握孙悟空的形象特征。
另外,教师也可以尝试着分析一下诗文,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孙悟空的性格。
相关资料
一、关于作者
关于《西游记》的作者,历来说法很多,比如,有人认为是元朝时的丘处机,也
有人认为是无名氏,直到上世纪20年代,经鲁迅、胡适等人的认定,《西游记》
的作者被认为是吴承恩。
吴承恩(约1500~约1582),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明代杰出的小说家。
吴承恩从小天资聪明,有着广泛的兴趣爱好和多方面的才能。他精于绘画,擅长书法,爱好填词度曲,对围棋也很精通,还喜欢收藏名人的书画法帖。少年时代他就因为文才出众而在故乡出了名,受到人们的赏识,认为他科举及第,“如拾一芥”。可是事实恰恰相反,他在科举场上极不得志,考了多少次竟连个举人都没考中,直到45岁才考上一个岁贡生。由于科场失意,境遇不好,生活贫困,他曾遭到势利之徒的笑骂。这种种遭遇使他加深了对封建官场、科场的腐败以及社会上的炎凉世态的认识,心灵里埋下了不平和反抗的种子。
吴 承恩一生不同流俗,刚直不阿。他之所以才高而屡试不第,很可能与他不愿做违心之论以讨好考官有关。他厌恶腐败的官场,不愿违背本心,对黑暗的现实持否定态度。他在《二郎搜山图歌》一诗中写道:“民灾翻出衣冠中,不为猿鹤为沙虫。坐观宋室用五鬼,不见虞廷诛四凶。野夫有怀多感激,抚事临风三叹惜。胸中磨损斩邪刀,欲起平之恨无力。救月有矢救日弓,世间岂谓无英雄?谁能为我致麟凤,长令万年保合清宁功。”认为“民灾”的形成,社会现实的丑恶,原因就在于统治者用人不善,让“五鬼”“四凶”那样的坏人当道。他想“致麟凤”,行“王道”,扭转乾坤,但是怀才不遇,壮志未酬,只能空怀慷慨,抚事临风叹息。
《西游记》虽然是吴承恩晚年写成的,但却做了毕生的准备。小时候,吴承恩经常跟从父亲遍游淮安近郊的古寺丛林,听来许多优美神奇的神话故事。他从小就有好听奇闻的习性,在读私塾时,经常瞒着父亲和老师,偷偷地阅读“野言稗史”。随着年龄的增大,这种爱好有增无减。30岁后,他搜求的奇闻已“贮满胸中”了,并且有了创作的打算。50岁左右,他写了《西游记》的前十几回,后来因故中断了多年,直到晚年辞官离任回到故里,他才得以最后完成《西游记》的创作。
吴承恩曾写过一本志怪小说《禹鼎志》。他在这本书的序言中说,他的志怪小说、神话小说,写的虽是神仙鬼怪,其实着意的还是在于“人间”,为的是寄托他的政治理想,鞭笞邪恶势力,使读者“悚然易虑” ,并非无为而作,或搜奇猎异以资谈笑。他创作《西游记》,目的也是如此。在《西游记》四十五回中,写到孙悟空布置自然之神布云、打雷、下雨时,特别命令雷公邓天君说:“老邓仔细替我看那贪赃坏法之官,忤逆不孝之子,多打死几个示众!”孙悟空最恨的是“贪赃坏法之官”,这与吴承恩在许多诗文中所表现的特别仇视贪官污吏的思想是完全一致的。在《西游记》的神话世界里,处处有人间的影子:神圣的天宫表面气派不凡,至高无上的玉帝却贤愚莫辨,十分昏庸,天庭和人间的王朝相仿佛;地府森严,官官相护,贪赃枉法,无辜的人有冤难伸,和地上的衙门并无两样;妖魔鬼怪杀人吃人,贪财好色,仗着魔力法术称霸一方,无恶不作,简直是人间恶霸、官僚的化身。《西游记》还写到了一些人间国度,那里的统治者大多是“文也不贤,武也不良,国君也不是有道的”,这同样是明朝廷君臣祸国殃民罪行的写照。吴承恩塑造的孙悟空,疾恶如仇,神通广大,一切称凶逞狂的妖魔鬼怪在它的金箍棒下都失去了往日的威风,或一命呜呼,或束手就擒,这都反映了吴承恩扫荡社会丑恶现象和丑恶势力的强烈愿望,也是《西游记》民主性精华之所在。
吴承恩的文学才能是多方面的。除了《西游记》和前面提到的《禹鼎志》外,他还写了许多风格清逸的诗歌,收集在《射阳先生存稿》中。
二、成书背景
吴承恩主要生活在明朝嘉靖年间,属于明朝中后期。明朝有两件大事,一是郑和受皇帝委派下西洋,对外开放达到一个新的水平,加强了中国同西方国家之间的联系。欧洲国家已经有了文艺复兴,主张“人性”,反对“神性”,以人为核心,赞美人的价值和人的尊严,反对禁欲主义。各种思潮相继波及东方诸国。特别是个人主义思想的传播,使中国也产生了一些经济思想家和一些经济思想,诸如,“人各有私”“人各有利”“人人各得其分,人人各遂其愿”,皇帝和平民一样,都是人,要尊重人格。这些先进的思想不能不使吴承恩受到影响。他在孙悟空身上所集中的以自我为中心,天不怕地不怕,皇帝老儿也不怕的精神,多少应该得益于西方国家人本主义的思想熏陶。
第二个是由于商业的发展,出现了大小不等的沿海商业城市,资本主义萌芽开始滋长,而它又是与封建思想相对立,二者存在着斗争。吴承恩在他的《西游记》中所反映出来的“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反对神权,反对专制”的思想,绝不是偶然的。文学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总是受一定经济基础的制约和影响的,《西游记》的创作也正符合这个艺术规律的。
在15~17世纪之间,对于中国小说艺术发展史来说,是一个令人瞩目的历史时期。这个时期,小说开始往纵横两个方向伸展,展现了色彩斑斓、标新立异的繁盛景象,长篇、短制、文言、白话,构成了一个惊人的小说奇观,小说世界已蔚为大观。世称的“四大奇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都产生于此时,它们都是耸立于艺术群山中的高峰,其中被鲁迅称之为“魁杰”“巨制”的神魔小说《西游记》,就是吴承恩终其一生对中国小说史,也是对世界小说史奉献出的伟大的瑰宝。
唐僧取经是历史上一件真实的事。大约距今一千三百多年前,即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仅25岁的青年和尚玄奘离开京城长安,只身到天竺(印度)游学。他这次西天取经,前后十九年,行程几万里,是一次传奇式的万里长征,轰动一时。唐僧取经的故事便开始在民间广为流传。
吴承恩杰出的长篇神魔小说《西游记》以唐代玄奘和尚赴西天取经的经历为蓝本,在《大唐西域记》《大唐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等作品的基础上,经过整理、构思最终写定。作品借助神话人物抒发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改变现实的愿望,折射出作者渴望建立“君贤神明”的王道之国的政治理想。
《西游记》的出现,开辟了神魔长篇章回小说的新门类,书中将善意的嘲笑、辛辣的讽刺同严肃的批判巧妙地结合的特点直接影响着讽刺小说的发展。《西游记》是古代长篇小说浪漫主义的高峰。
在世界文学史上,它也是浪漫主义的杰作。《美国大百科全书》认为它是“一部具有丰富内容和光辉思想的神话小说”,《法国大百科全书》说:“全书故事的描写充满幽默和风趣,给读者以浓厚的兴味。”从19世纪开始,它被翻译为日、英、法、德、俄等十来种文字流行于世。
三、《西游记》的主旨
历来对于《西游记》的主旨有多种看法,但最被人们接受和认可的是以下三个:
(一)对人性自由的向往和自我价值的肯定
孙悟空大闹天宫被镇压的结局,表明作者主观上是想以此谴责野蛮心性的放纵与宣泄。
孙悟空冲决羁绊,蔑视权威,大闹天宫,斗争不懈,客观上表现出一种与明代文化思潮合拍的追求个性自由、肯定自我价值的精神。
(二)呼唤有理想、有能力、有个性的人性美
孙悟空协助唐僧西天取经,一路翻山越岭、擒妖捉怪、排除万难、百折不挠,首先表现了他的理想和毅力。
作为降妖伏魔能手、排险除难英雄,孙悟空神通广大,战无不胜,突出表现了他的本领和能力。
孙悟空前期闹天宫所表现的桀骜不驯、勇于斗争的个性精神,在后期取经途中仍是一如既往。
(三)对现实的批判性
首先,对天宫、地府、西天等神权机构和西行途中人间国度的描写,都形象地影射现实中皇权统治的种种丑恶:
玉帝天宫,黑暗腐败;佛祖西天,贿赂公行;
阎罗地府,营私舞弊;人间国度,君昏臣佞;国王昏庸,道士作恶。
其次,取经路上形形色色的妖魔,虽总体象征“修心”过程的种种障碍,局部上显然还是现实社会地方恶势力的影子。
再次,上界神佛与下界妖魔的相互勾结、残害生灵,正是现实社会中统治阶级上下一体、沆瀣一气、欺压百姓的一种变形写照。佛下凡可以为妖魔,妖魔升天可以成神佛。妖魔神佛勾结联络,形成一张笼天盖日、残害生灵的关系网。
四、《西游记》 赏析
鲁迅曾提出这部小说“实出于游戏”,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看法。这部小说直接的创作目的,还是为了提供娱乐,给读者以阅读的快感,而作者的思想又是相当自由活泼,所以小说中一本正经的教训甚少,戏谑嘲弄的成分却十分浓厚。那些庄严尊贵的神佛,在作者笔下时常显出滑稽可笑的面貌。玉皇大帝的懦弱无能、太白金星的迂腐而故作 聪明暂且不论,像观音菩萨在欲借净瓶给孙悟空时,还怕他骗去不还,要他拔脑后的救命毫毛作抵押;就是在西天佛地,因唐僧“不曾备得人事”,阿傩、伽叶二尊者便不肯“白手传经”,使唐僧只得交出紫金钵盂。而如来居然堂而皇之地为这种敲诈勒索行径作辩护,说是:“经不可轻传,亦不可空取。向时众比丘僧下山,曾将此经在舍卫国赵长老家与他诵了一遍,保他家生者安全,亡者超脱,只讨得他三斗三升米粒黄金回来。我还说他们忒卖贱了,教后代儿孙没钱使用。”佛祖在这里竟成了斤斤计较的生意人。这些游离于全书基本宗旨和主要情节的“闲文”,不仅令人发噱,而且表现出世俗欲念无所不在、人皆难免的意识和以庸常的观念看待神圣事物的态度,这里面透露着商业社会的气息。
(《中国文学史》)
在中国古代小说中,《西游记》是一部思想性和艺术性都臻于第一流的伟大作品。它也是明代长篇小说的重要流派之一神魔小说的代表作。它在神魔小说中的地位,相当于《三国演义》之于历史演义小说。
孙悟空出身传中的大闹天宫的故事,成功地塑造了机智的、坚强的孙悟空的形象。他具有强烈的反抗性格,藐视腐朽无能的天宫统治者,喊出了“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的口号。正像有人所说的,“如果没有历史上发生的许多次规模巨大的、猛烈冲击了封建王朝的农民起义、农民战争,大闹天宫的情节不可能想象得那样大胆,孙悟空作为一个叛逆者的形象也不可能塑造得那样光彩夺目”。
西天取经故事表现了神魔小说的两大主题:寻找与追求,斩妖与降魔。《西游记》把二者巧妙地联系和结合起来。它显然告诉人们:为了寻找、追求、实现一个美好的理想和目标,为了完成一项伟大的事业,必然会遇上或多或少的、或大或小的、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必须去顽强地战胜这些困难,克服这些挫折。
——袁世硕
《西游记》一书,自始至终,皆言诚意正心之要,明新至善之学,并无半字涉于仙佛邪淫之事。或问《西游记》果为何书?曰实是一部奇文,一部妙文。
——清代学者张书绅
吴承恩撰写的幽默小说《西游记》,里面写到儒、释、道三教,包含着深刻的内容,它是一部寓有反抗封建统治意义的神话作品。吴承恩本善于滑稽,他讲妖怪的喜怒哀乐都近于人情,所以人人都喜欢看。
——鲁迅
《西游记》其想象新奇,上天下地,出神入化,可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主要人物的性格也极为鲜明。而且读者面最宽,老少咸宜。此书的副作用极小,是一部鼓舞人积极斗争、永不灰心、为理想或目标百折不挠的书。
——北大教授白化文
《西游记》是一部具有丰富内容和光辉思想的神话小说。
——《美国大百科全书》
《西游记》全书故事的描写充满幽默和风趣,令读者产生浓厚的兴趣。
——《法国大百科全书》
自然孕育了自然之物——孙悟空,天生他具有无拘无束、无所畏惧且要求自由、平等的个性精神,但是这种精神为强大的封建等级制度所不容,于是一切由等级制而获得利益的阶层结成“神圣同盟”来围剿他,并设下八十一劫难来逐渐磨灭他的心性,直至他的自由个性完全泯灭。他付出“自 由”的代价跻身于他原来所反对的体系,哀莫大于心死!这不能不说是孙悟空的悲剧。
(贾利、宋立军 《前沿》 2006年02期)
从悲剧美学的角度看,孙悟空身上背负了两重悲剧:一是他高扬个性,追求自由平等,与神佛斗争,却终究失败;二是他斗争失败后,皈依佛门,护僧取经,终至个性泯灭,丧失自我。
(杨蕾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 2004年11期)
五、《西游记》写作手法
(一)《西游记》所描写的幻想世界和神话人物,大都有现实生活作基础,同时在神奇的形态下体现了作家与人民的某些美好愿望。八十一难、七十二变,各种神魔的本领都充满幻想色彩,他们使用的武器法宝都具有超自然的惊人威力:孙悟空的金箍棒净重一万三千五百斤,缩小了可以藏在耳内;“芭蕉扇”能灭火焰山上的火,缩小了能够噙在口里。而且“一生必有一克”,任何武器法宝都有厉害的对手:孙悟空的金箍棒可以一变千条、飞蛇走蟒一般打向敌人;可是青牛怪却能用白森森的“金刚琢”一股脑儿套去。“芭蕉扇”能将人扇出八万四千里,孙悟空噙了“定风丹”,就能在漫天盖地的阴风前面岿然不动。这些五花八门、奇光异彩的宝贝,显然是人们为了征服自然或战胜敌人才假想出来的。在这些美丽绚烂的幻想背后,既隐现着朦胧的现实目的;而为了证明这些神物的确凿可信,又相应地神化了使用它们的人物和环境。花果山水帘洞里有孙猴子,枯松涧火云洞里有红孩儿,罗刹女住在风光秀丽的翠云山芭蕉洞,老鼠精却伏在黑气氤氲的陷空山无底洞。这就使神话人物、神话环境和各种神奇的魔法都显得和谐自然。从而构成了《西游记》浪漫主义的基本艺术特征。
(二)《西游记》这一艺术特征也反映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在各色神魔身上,既有社会化的个性,又有超自然的神性,甚至被赋予了某些动物的特性。孙悟空的乐观大胆、敢于战斗的叛逆性格,与神的变幻不测、猴的急躁敏捷十分和谐地融为一体。猪八戒原是天蓬元帅,因酒醉调戏仙女获谴,错投猪胎;所以他的粗鲁莽撞、好吃懒做具有猪的特色,他的贪图美色又似有“前世”渊源。狮魔能一口吞下十万天兵,象精能用鼻卷人,老鼠精刁钻狡猾,牛魔王蛮横好斗……作者结合了原形动物的各种特点,把这些妖魔的凶恶本性写得姿态不同,面目各异。而这些神话人物间的战斗也往往真幻参半,奇正相生。仅以“二调芭蕉扇”为例,孙悟空一调不成,就趁着牛魔王别宠新欢,罗刹女思夫心切的空隙,摇身变作牛魔王,将“芭蕉扇”轻易地骗到手中。而牛魔王却又反过来钻了孙悟空得扇后胜利冲昏头脑、毫不警惕的空子,变作猪八戒,更为轻易地将扇子骗了回来。这种知己知彼的战术完全有社会的心理依据;同时又在变化不测的“神通”中达到了胜利的目的。就这样,作者把奇特的神话题材和生动的现实内容熔铸在一起,使作品既充满浪漫主义的奇思遐想,又具有细节的合理真实。
(三)《西游记》不仅集取经故事之大成,而且有不少加工创造:如大闹天宫、偷吃人参果、车迟国斗 法、大战红孩儿、三调芭蕉扇、误入小雷音等精彩章回,有些沿自传统的取经故事,有些则是取经故事以外的民间传说,但经作者精妙的艺术加工,就使它们面目一新,精神迥异。“平话”中的“车迟国斗圣”之于小说中的“外道弄强欺正法”;杂剧中的“过火焰山”之于小说“三调芭蕉扇”都是明显不过的例子。
“观音大士收善财童子”本来是一段民间佛教传说,杂剧中的“鬼母皈依”和小说中的“大战红孩儿”都以它为创作基础,然而小说则更见功力。杂剧把主要矛盾放在鬼母与神佛之间,而且与全剧缺乏前后照应;小说则把红孩儿与取经人的冲突当做主线,又将红孩儿改成牛魔王、罗刹女之子,如意真仙之侄,为后来借扇、取水之事按下伏笔。因而情节内容更丰富,结构也更谨严。杂剧中的红孩儿没有写出个性,本领也不大;小说中的红孩儿却能说会道、凶恶急躁,以“三昧真火”惨败大圣。这就在增加取经困难的同时,突出了孙悟空顽强不屈的性格。
杂剧里也写了唐僧以“仁者爱之本”的教条逼迫悟空背负红孩儿,但没有将矛盾展开;小说则照应了前面“尸魔三戏”的师徒冲突,进一步揭示了取经人的内部矛盾和孙悟空的内心冲突,使人物更加有血有肉。因而这段情节就更为生色。
(四)《西游记》中,善意的嘲笑、辛辣的讽刺和严峻的批判艺术地结合起来,使不少章回妙趣横生,完满地表达了深刻的思 想内容和作者的鲜明爱憎。猪八戒的塑造,就此而论,最为典型。他那些明显的缺点:好吃懒做,贪财爱色,弄巧进谗,都受到轻重不同的嘲讽。同为说谎,一牵涉到取经的根本利害,作者的态度就由善意的嘲笑急转为严峻的批判。所以就连他那过分的“老实”,也没有被轻易放过:好几回,他死在临头却按捺不住那股天生的傻劲儿,一声大笑,就泄了悟空的机密;结果耽误了救师父,还自讨苦吃。猪八戒“邪心”最多,如意算盘也最多,作者越是夸张地描写他那种愚蠢的想法,他的事与愿违也越发引人发笑。对唐僧的无能,作者只是讥笑;但当他无情地诵念紧箍咒时,作者却通过行者的无辜受苦,八戒的幸灾乐祸,妖精的逞威行暴,以及唐僧本人的自罹险难,毫不容情地进行尖锐的批判。孙悟空是作者大力歌颂的中心人物,是诙谐、幽默和乐观主义的化身;但对他“秉性高傲”的缺点,作者也不时安排一些局部的失败,给予善意的嘲讽。例如“二借芭蕉扇”时,作者故意让他没学到缩小扇子的口诀,结果就出现这样一副姿态:一个身长不满三尺的汉子,竟趾高气扬地扛着把一丈二尺的大扇。这种不成比例的形体对比,艺术地讥讽了孙猴子的自满。但是对那些在生活中原本就是丑恶、畸形的东西,作者却只有一片强烈的憎恨。龙婿九头虫身为恶贼,害人不浅,作者就为龙子龙父安排下斩尽 杀绝的下场。杨老儿宽厚好善,并不能抵消强盗儿子人头落地的厄运;铜台府地灵县的一场官司,讽刺和揭发了刺史、禁子的贪婪凶暴;取经“要人事”则暴露了庄严法相后面隐藏着的丑恶世俗。类似这许多含意深刻的讽刺,使人很自然地在笑骂声中联想到当时社会的恶浊和腐败。
(五)《西游记》的语言有散文,有韵语,它汲取了民间说唱和方言口语的精华。敌我交锋,经常用韵语各自表明身份;交手后,又以此渲染气氛的炽烈和紧张。在人物对话中,官话的简单明确和淮安方言的生动活泼相互融汇。如“不当人子”“活达”“了帐”“断根”“囫囵吞”“一骨辣”这些词语,联系上下文,固然不难理解,而且别有风趣。作者写人物往往寥寥几笔便神采焕发,揭示出微妙的心理活动。如猪八戒吃人参果、狮陀国三妖设谋、孙悟空以金箍棒指挥风云雷电的描写,都十分明显地表现出作者驾驭语言的才能。
(六)在结构上,《西游记》以取经人物的活动为中心,逐次展开情节。“大闹天宫”首先介绍了取经人物孙悟空,又埋伏下他后来取经的命运;“江流儿”的故事交代唐僧出世和取经缘起;九九八十一难所包含的四十一个小故事也都通过僧徒、神佛 、妖魔间的错综关系,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地展示出来;各个小故事都相对独立,错落有致,而又因果分明:没有红孩儿的被擒就没有后来取水、调 扇的战斗,没有罗刹被弃、牛魔赴宴,就演不出孙悟空变化牛魔、骗取神扇的情节。此外如来佛祖给观音三个神箍而各有着落,老鼋驮经落水也早有伏笔,女人国检阅文牒,补书三徒姓名,再重述前历国名:凡此种种,无论是某段故事之内,无论是各段故事之间,都泾渭分明,表现出作者在结构组织上的匠心。
六、《西游记》不足之处
没有十全十美的东西,正像社会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一样,也不可能有十全十美的作品。《西游记》中也有它的缺点,它前后对照失调。
孙悟空一出来时,大闹龙宫,应该说孙悟空不怕水,他大闹龙宫把四海龙王都惊服了,乖乖把如意金箍棒、宝甲给了他。 如果孙悟空不善于水中斗争,怎么可能大闹水府呢?二十二回斗沙僧,却需猪八戒把沙僧引出来。他第一次被太上老君用金刚琢打倒,二郎神的哮天犬咬住了他,然后天兵天将拿刀砍他,砍不死,太上老君说把他搁到八卦炉里用火来炼,那八卦炉里是三昧真火,炼了七七四十九天都没事,可见他也不怕火。后来到了火焰山,问土地公公这火焰山怎么形成的。土地说:“大圣,是您搞出来的。您当时从八卦炉里出来,踢倒了炉子,有一块砖带着余火落下来就形成火焰山。”孙悟空真火都不怕,余火却能把孙悟空的毛都燎着了,这前后显然失调。本来不怕水火的孙悟空在小说的后部分怕起水火了,这不矛盾吗?应该说他是不怕水、火的,但结果后来变得又怕水又怕火。孙悟空的武功高低在小说前后也很矛盾。我们看描写孙悟空大闹天宫 的时候,打得十万天兵望风而逃,这么英勇的人,在二十九回遇到黄袍怪——即二十八星宿中的奎木狼,二十八星宿当年都打不过孙悟空——居然能跟孙悟空打五十回合不分胜败,这怎么可能呢?
孙悟空跟小白龙在鹰愁涧打的时候,好半天不分胜败,可白龙马和黄袍怪打,八九个回合就不行了,难道黄袍怪比孙悟空高多了?猪八戒当年也可以啊,和孙悟空打的时候打了两个时辰,东方渐渐发白时才跑,可猪八戒和沙僧双战黄袍怪,八九个回合俩人就不行了,这前后矛盾。作者光为了增加后头的困难,没考虑到前头的描写,明显的比例失调。
十三回以后,孙悟空有时候的本领并不是特别大了,不像当年大闹天宫时那样无敌了,往往妖魔鬼怪都能跟他打半天。作者为了增加后头取经的困难,导致前后的描写比例出现失调。
第二个缺点,小说残留着说唱文学的痕迹。孙悟空每次出场,都要谈一下出身历史光辉的战斗业绩,在戏曲中这叫自报家门。《西游记》中这样的情节大概有十几次,每次的内容都差不了多少。这就是说唱文学的特点。《西游记》继承了说唱文学,还没有把这个特点完全消除,所以有时候读起来使人感到多余。
(刘荫柏)
七、关于“八卦”“五行”
八卦
《易经》基本卦的8个卦名为:乾、兑、离、震、巽、坎、艮、坤。这8个卦名分别代表不同的意思:“乾”代表天,“兑”代表沼泽,“离”代表火,“震”代表雷,“巽”代表风,“坎”代表水,“艮”代表山,“坤”代表地。
五行,指金、木、水、火、土。
金,凡是坚固、凝固的都是金,上古时不是现代的科学分类,当时对于物质世界中有坚固性能的,以金字作代表。
木,代表树木,代表草,代表生命中生的功能和根源。草木被砍掉以后,只要留根,第二年又生长起来。白居易的诗:“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就是木的功能,生长力特别大也特别快,木就代表了生发的生命功能。
水,代表了流动性,周流不息的作用。
火,代表了热能。
土,代表了地球的本身。
所以称它们为五行,是因为这五种东西,互相在变化,这个物质世界的这五种物理,互相在影响,变化得很厉害,这种变化,名叫生、克。
五行相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五行相克: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五行相生含义:木生火,是因为木性温暖,火隐伏其中,钻木而生火,所以木生火。火生土,是因为火灼热,所以能够焚烧木,木被焚烧后就变成灰烬,灰即土,所以火生土。土生金,因为金需要隐藏在石里,依附着山,津润而生,聚土成山,有山必生石,所以土生金。金生水,因为少阴之气(金气)温润流泽,金靠水生,销锻金也可变为水,所以金生水。水生木,因为水温润而使树木生长出来,所以水生木。
五行相克含义:是因为天地之性。众胜寡,故水胜火。精胜坚,故火胜金。刚胜柔,故金胜木。专胜散,故木胜土。实胜虚,故土胜水。
八、精彩章节推荐
第四回至第七回这四回描述了孙悟空在天宫的一系列行径。这是最显孙悟空本性的情节,其中大闹天宫的故事成为本书的精彩段落。
第二十七回这一回讲的是“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故事。这是最被人津津乐道的篇章。这一章将孙悟空一心护主、疾恶如仇、百折不挠的品质刻画得淋漓尽致。也是最见唐僧本性的篇目,无能、无知、糊涂、固执、专制等秉性暴露得一览无余。
第二十四回至第二十六回这三回讲 的是“师兄弟偷吃人参果”的故事。这个故事脍炙人口,读来饶有兴味。这个故事既表现了孙悟空胡闹,败事,无法无天,又表现了他刻意成事的法力无边。孙悟空既有闯祸的胆量,又有补救的能耐。
第五十九回至第六十一回这三回讲的是“孙悟空三借芭蕉扇”的故事,这个故事表现了孙悟空的机智和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顽强彻底的精神。
九、精彩语言辑录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举世无人可立志,立志修玄玄自明。
人心生一念,天地尽皆知。善恶若无报,乾坤必有私。
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出其言不善,则千里之外围之。
千般巧计,不如本分为人;万种强徒,怎似随缘节俭。心行慈善,何须努力看经。
宁恋本乡一捻土,莫爱他乡万两金。
心生种种魔生,心灭种种魔灭。
声明:有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邮箱:yuname@163.com 我们将配合处理!
原文地址:长春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大闹天宫》教案指导发布于2020-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