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乡愁》
【第一部分:背景知识及相关背景】
一、字音及词义:
枚:量词,跟“个”相近,多用于形体小的东西。
乡愁:怀念家乡的忧伤的心情。
海峡:两块陆地之间连接两片海洋的狭窄水道。
神往:心里向往。
疲惫:非常疲乏。
吴侬软语:指今上海、江苏东南部和浙江大部分地区的吴方言区语调温软、柔和。
蓦地:出乎意料、突然。
二、相关背景:
1、关于作者
余光中,1928年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母亲原籍江苏武进,故也自称“江南人”。1947年入金陵大学外语系(后转入厦门大学),1949年随父母迁香港,次年赴台,就读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52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59年获美国爱荷华大学(LOWA)艺术硕士。先后任教于台湾东吴大学、师范大学、台湾大学、政治大学。其间两度应美国国务院邀请,赴美国多家大学任客座教授。1972年任政治大学西语系教授兼主任。1974年至1985年任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主任。1985年至今,任高雄市“国立中山大学”教授及讲座教授。其中有六年时间兼任文学院院长及外文研究所所长。
余光中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自称为自己写作的“四度空间”。至今驰骋文坛已逾半个世纪,涉猎广泛,被誉为“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其文学生涯悠远、辽阔、深沉,为当代诗坛健将、散文重镇、著名批评家、优秀翻译家。现已出版诗集21种;散文集11种;评论集5种;翻译集13种;共40余种。
余光中的诗文创作及翻译作品,祖国大陆有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广州花城出版社、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等15家出版社先后出版。余先生同时又是资深的编辑家,曾主编《蓝星》、《文星》、《现代文学》等重要诗文刊物。
余光中在台湾与海外及祖国大陆文学界享有盛誉。他曾获得包括“吴三连文学奖”、“中国时报奖”、“金鼎奖”、“国家文艺奖”等台湾所有重要奖项。多次赴欧美参加国际笔会及其他文学会议并发表演讲。曾多次来祖国大陆讲学,如1992年应中国社会科学院之邀演讲《龚自珍与雪莱》;1997年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出版其诗歌散文选集共7册,他应邀前往长春、沈阳、哈尔滨、大连、北京五大城市为读者签名。吉林大学、东北大学颁赠客座教授名衔。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曾朗诵演出他的名诗《乡愁》。由人民文学出版社与《北京图书目录》收录《余光中诗选》于其中。近年来,中央电视台《读书时间》、《东方之子》等栏目专题向国内观众连续推荐报导余光中先生,影响很大。
2、关于乡愁:
乡愁,是中国诗歌一个历久常新的普遍主题,余光中多年来写了许多以乡愁为主题的诗篇,《乡愁》就是其中情深意长、音调动人的一曲。
正像中国大地上许多江河都是黄河与长江的支流一样,余光中虽然身居海岛,但是,作为一个挚爱祖国及其文化传统的中国诗人,他的乡愁诗从内在的感情上继承了我国古典诗歌中的民族感情传统,具有深厚的历史感与民族感,同时,台湾和大陆人为的长期隔绝、漂流到孤岛上去的千千万万人的思乡情怀,客观上具有以往任何时代的乡愁所不可比拟的特定的广阔内容。余光中作为一个离开大陆三十多年的当代诗人,他的作品也必然会烙上深刻的时代印记。诗人的《乡愁》是我国民族传统的乡愁诗在新的时代和特殊的地理条件下的变奏,具有以往的乡愁所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
【第二部分:整体感悟】
一、谋篇立意
“乡愁”是许多文学作品共同的主是。这首诗不落俗套,构思独特。全诗以时间和空间为序,将思念与离别的酸苦凝聚在短短的诗行中,情真意切。诗人将乡愁比作“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把绵绵的思乡之情诉诸于具体的事物中变成可感可知的形象,并且巧妙地揉进了母子情、夫妻情和诗人盼望祖国统一的心愿,深深地打动人心。诗中不仅包容了无数有家归不得的海外游子不尽的乡愁之思,表达了亿万炎黄子孙渴望民族统一的心愿,而且凝进了由此而引发的更为幽深旷远的人生意味。
二、文章脉络
全诗共四节。
四节诗以时空的隔离与变化来层层推进诗情的抒发。
第一节,写小时候的母子分离。小时候离家读书,乡愁惟有通过那小小的邮票以写信的方式,来向母亲诉说心中的思念。这里母亲和故乡是同义语。
第二节,写长大后的夫妻分离。长大后,为生活所驱遣而奔走他乡,这时候,除了对母亲的思念,又增加了对爱人的惦念。所以,那缕缕乡愁,但只有寄情于那一张张来来回回的船票。
第三节,写后来的母子死别。到后来,时空的隔离再也得不到沟通,一方矮矮的坟墓,把我与母亲–生者与死者,永远地隔开了。
第四节,写现在的游子与大陆的分离。而现在,那一湾浅浅的海峡,不仅把我与祖国故乡隔开了,而且无法逾越。
这首抒情诗,借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这些具体的事物,把抽象的乡愁具体化了,实物化了,变成了具体可感的东西,表达了作者渴望与亲人团聚,渴望祖国早日统一以结束分离之苦的强烈愿望。
三、写作方法
1、托物寄情
乡愁本是一种非常抽象的情感,但诗人表达出来后却实现了物化,变成了具体可感的东西: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这样,诗人的乡愁就不至于无所依附,而是投射于具体的对象上。这种“托物寄情”的技巧,可以取得很好的艺术效果,增加诗作的艺术感染力。
2、形式优美
结构上寓变化于统一,节与节、句与句均衡对称,但整齐中又有参差,长句与短句互相变化错落,体现了自由诗的特点。全诗呈现出寓变化于统一的美。统一,就是相对地均衡、匀称,段式、句式比较整齐,段与段、句与句之间又比较和谐对称。变化,就是避免统一走向极端,而追逐那种活泼、流动而生机蓬勃之美。《乡愁》共四节,每节四行,节与节之间相当均衡对称。但是,诗人注意了长句与短句的变化调节,从而使诗的外形整齐中有参差之美。
3、音乐美
同一位置上的词的重复和叠词的运用,在音乐上造成一种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给全诗营造了一种低回怅惆的基调。其中的“乡愁是……”与“在这头……在那(里)头”的四次重复,加之四段中的“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在同一位置上的叠词运用,使得全诗低回掩抑,如怨如诉,而“一枚”“一张”“一方”“一湾”的数量词的运用,不仅表现了诗人语言的功力,也加强了全诗的音韵之美。
《乡愁》有如音乐中柔美而略带哀伤的“回忆曲”,是海外游子深情而美丽的恋歌。
四、重难点导析
1、对《乡愁》诗的赏析
乡愁,是我国传统诗歌历久常新的普遍的主是,在台湾现代新诗中,“乡愁诗”更是异彩纷呈,而余光中的《乡愁》就是其中尤为出色的一首。它有单纯而丰富的美的意象,同时又有高明的意象组合的艺术,诗人从广远的时空与纷繁的世事中提炼了四个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它们单纯而不单调,丰富而不堆砌,写实而不离象征。诗人又以时间发展为线索来构架诗的意象结构:“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这种意象的递进,使前面三节诗如汹涌而进的波涛,到最后轰然而汇成了全诗的九级浪。此外,《乡愁》的形式美也引人瞩目,表现在结构的统一与变化,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美,以及质朴而典雅的语言美。
2、诗人借以表达主题的形象、巧妙的比喻及表达效果
诗中用了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四种形象来表现乡愁,同时这也是诗人用以作比的对象,这些比喻把抽象的乡愁写得具体可感,形象生动,富有艺术感染力。
【第三部分:类文品读】
乡愁(席慕容)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惆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别离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1、为什么故乡的歌“总会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2、怎样理解“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
3、月夜思念故乡,是古今诗作共同的主题。在你的记忆中,有哪些古代诗歌是反映这个主题的?请写出几句。
4、用散文的语言描述第二节诗。
5、诗中比喻乡愁的句子是哪一句?
6、就你的理解,比较两首乡愁诗的异同。
参考答案:
1、因为月亮能勾起思乡之情。
2、思乡之情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消逝,正像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凋败,永不老去。表现了“乡愁”根深蒂固,永难摆脱与控制。 3、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月是故乡明。”“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等。
4、回想故乡的面貌,并不十分清晰,但一想到它,就总有一种朦朦胧胧的怅惆萦绕心头,就好像那次在朦胧的雾中与亲人们挥手作别时的心情一样。 5、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6、成理成文即可
声明:有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邮箱:yuname@163.com 我们将配合处理!
原文地址:语文版七年级下册语文《乡愁》课文全解发布于2020-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