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预览:
石榴
教学设计
《石榴》是一篇托物言志的优荚散文。教学时,引导学生在熟练诵读全文的基础上,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分析石榴的形象(特征),领会作者对石榴的喜爱之情,进而体会作者借对石榴的描写,所表达的志向、抱负。
过程设计
教法学法:在指导学生熟练朗读全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通过合作、讨论等方式领会作者所托之志,培养学生积累优美语句的兴趣和习惯。辅之以多媒体教学。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
1、一边利用多媒体展示石榴的图片或实物,一边让学生说出有关石榴的诗句(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石榴的诗句和资料)。
2、教师补充石榴的有关知识。(课件展示)
石榴又名安石榴、若榴等。属石榴科,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夏季开花(花有结实花和不结实花两种),果在秋季成熟。石榴原产伊朗的扎格罗斯山?喜欢阳光和温暖的气候。我国在西汉时由张骞从西域带到中原,后传布南北各地。山东枣庄有我国最大的石榴园,有“天下第一榴园”和“冠天下石榴园”的美称。此外云南、四川、新疆等地也是石榴的主要产区。石榴叶翠绿,花大而鲜艳,故各地公园和风景区也常有种植以美化环境。根据花的颜色以及重瓣或单瓣等特征又可分为若干栽培变种,如月季、石榴、白石榴、重瓣白花石榴、黄石榴、玛瑙石榴等,这些变种主要供观赏。
(二)作者简介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中国现代杰出的作家、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著名的社会活动家o 1914年赴日本留学,原学医,回国后从事文艺活动,1918年开始新诗创作。抗日战争期间,积极从事抗日救亡运动。主要作品有:《女神》(诗集),《屈原》、《蔡文姬》、《棠棣之花》(历史剧)等o《石榴》写于1942
年10月31日,当时正是抗日战争极端困难的关头,一些文化人士变节投降,苟且偷生。在此背景下,作者写成此文,托物言志,借石榴寄托情怀。
(三)检查预习
1.词汇积累(结合注释,明确一些词语的音或义)。
奇崛 枯瘠 犀利 辟易 金垂 安普刺 忍俊不禁
骨朵 柔媚 争妍斗艳 古味盎然 光嫩 潜溢
2.请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并试说说作者的写作意图(对于写作意图,学生回答可能不够准确,教师可指出,但不必作结论)。
(四)整体感知 新课 标第 一网
1.朗诵全文(配以轻松愉悦的古筝音乐)。
(1)教师范读第一自然段。 (提醒学生注意听老师朗读时对语气、语速、重音、情感的把握和处理)。
(2)学生朗读2–9自然段(每人读一段),然后让其他学生对朗读情况进行点评。(教师稍加评价,意在指导朗读)
2.学生自由品读课文,思考完成下列问题。(可以讨论、交流)
在刚才的听和读的过程中,你能体会到作者对石榴的什么感情?请告诉大家。
参考答案:对石榴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作者按什么思路结构全文?可分几部分?试分别用一句话概括段意。
参考答案:作者按“爱石榴、画石榴、赞石榴”的思路结构全篇。
全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自然段):点明石榴的可爱。
第二部分(2-;6自然段):具体描绘石榴的特征。
第三部分(7–9自然段):抒发作者对石榴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3)本文抓住“最可爱”这三个字依次描写了石榴的哪些特征?
参考答案:依次描写了石榴的“枝叶”、“花”、“骨朵”、“果实”和“子粒”。
枝叶:(与梅、柳比较)奇崛而不枯瘠,清新而不柔媚。
花:深红色;单瓣的陆离,双瓣的华贵;对炎阳的直射“毫不辟易”。–比作夏季的心脏。
骨朵:“小茄形”,“逐渐翻红”,“顶端整裂为四瓣”,像玛瑙琢成的花瓶。
果实:似“破口大笑”。
子粒:“透明光嫩的皓齿”,丰腴,有酸甜两种o
(五)朗读、品味课文生动形象的语言
1.学生自由阅读自己最喜爱的句子或段落,然后在小组内探讨、交流,说出喜爱的理由。小组选出代表发言,在班上交流。(教师可作巡回引导,让学生品味生动、活泼的语言以及领会拟人、比喻等修辞的作用)
答案不惟一,只要说明理由即可。
例:(1)太阳增加了它的威力,树木都把各自的伞盖伸张了起来…(运用比喻和拟人手法,写出了石榴充满生命力的特点) (2)石榴树有梅树的枝干;有杨柳的叶片,奇崛而不枯瘠,清新而不柔媚。(对比手法,把石榴的枝干和叶片与梅柳的作比较,形象地刻画出石榴的独特风采崛而不枯瘠,清新而不柔媚)(3)你以为它真是盛酒的金垒吗?它会笑你呢。(语言幽默,富有情趣,写出石榴的变化和惹人喜爱)(4)秋天来了,它对于自己的戏法好像忍俊不禁地破口大笑起来,露出一口的皓齿。(这句使用拟人手法,把石榴作为一个有情有义,充满生命力的人米写,形象地描绘出石榴果实成熟的样子。鲜活的形象和富有动感,的表达令人印象深
刻。)
2.请你用下面的词语各造一个句子,最好使用比喻或拟人的修辞手法:
枯瘠 柔媚 争妍斗艳 忍俊不禁
(六)作业
诵读课文,思考课后练习第二题,并领会作者所托之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理清了文章的结构,分析了石榴的形象,初步感知了石榴的美。本节课进一步学习课文,体会作者借石榴所托之志。
(二)局部品味
1.齐读第一部分。思考、讨论:第一段主要运用什么写法,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参考答案:对比写法,点出了石榴树非同寻常的品格。
2.学生品读第二、三部分。
(1)文中揭示了石榴什么样的内在特征?
(引导学生重点品读第3、7自然段)
参考答案:揭示了石榴毫不辟易阳光的直射–敢于对抗骄阳,毫不示弱的精神;热烈、充满活力、积极向上的品格。
(2)作者为什么将石榴比作“夏天的心脏”?
参考答案:第一次将石榴比作“夏天的心脏”,主要是从石榴花的色彩和外形的角度比喻;第二次将石榴比作夏天的心脏,主要是从“热烈”、“充满活力”、不受束缚这一内在特征比喻,形象生动地表现了石榴热烈、充满活力、积极向上的内在品格。“心脏”使人具有活力,而石榴能给火热的夏天带来无限生机与活力(二者在这一点上相似),因而把石榴比作“夏天的,b脏’’。
(3)作者喜欢石榴的原因是什么?
参考答案:作者喜欢石榴,不仅因为它美丽,还因为它与众不同–在夏日的炎阳下抗争,毫不示弱;充满活力,积极向上的无畏精神和品格,而这精神正好与作者性格特征相契合,所以喜欢石榴。
(三)主题探究(引导学生结合写作背景讨论、交流后归纳)
作者通过对石榴的具体生动的描绘,歌颂了真善美,赞扬了不怕威压、坚贞刚勇、奋发向上的精神,也含蓄地抒发了自己执著坚定的信念和热切
(四)学生与文本对话
学生通过质疑互助互学,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师生互动一起解疑。
(五)小结本文写法上的特色
提示:新 标 第一 网
1.抓住特征,仔细描摹。
2.层次分明,重点突出。
3.托物言志,借物抒情。
(六)感悟拓展
1.对比阅读。
牡丹的拒绝
一个又冷又静的洛阳,让你觉得有什么地方不对劲。你悄悄闭上眼睛不忍寻觅。你深呼吸掩藏好了最后的侥幸,姗姗步入王城公园。你相信牡丹生性喜欢热闹,你知道牡丹不像幽兰习惯寂寞,你甚至怀着自私的企图,愿牡丹接受这提前的参拜和瞻仰。
然而,枝繁叶茂的满园绿色,却仅有零零落落的几处浅红、几点粉白。一副傲慢的冷色,绝无开花的意思,偌大的一个牡丹王国,竟然是一片黯淡萧瑟的灰绿……
一丝苍白的阳光伸出手竭力抚弄着它,它却木然呆立,无动于衷。
惊愕伴随着失望和疑虑–你不知道牡丹为什么要拒绝,拒绝本该属于它的荣誉和赞颂?
(1)在作者印象中,牡丹的性格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在文中找答案)
参考答案:喜欢热闹,耐不住寂寞,喜欢众人的参拜和瞻仰。
(2)文中画线句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出了牡丹的什么品格?
参考答案:作者用拟人手法写出了牡丹的卓尔不群、不肯媚俗的高贵。
(3)你知道关于洛阳牡丹的典故吗?牡丹为什么要拒绝本应该属于它的荣誉和赞颂?谈谈你的理解。
参考答案:传说唐朝时,女王武则天在冬天赏花,命令百花齐放,只有牡丹因为自己是花中之王没有听从,从而惹怒武氏,被逐出都城长安,流放东都洛阳,所以洛阳从此成为牡丹的故乡;第二问答案,可引导学生。
参考“思维点拨”,学生言之成理即可肯定。
把《牡丹的拒绝》与本课课文比较,试举例说说它们在语言运用等方面的异同。
提示。相同点:两文都运用拟人手法,语言生动形象。不同点: 《石榴》语言较活泼,催人向上;而《牡丹的拒绝》一文的语言则较含蓄,让人沉思等。只要学生言之成理即可。
思维点拨:牡丹象征着雍容华贵,它被人称为花中之王。作者怀着参拜和瞻仰的心情来到洛阳,满心以为牡丹也会喜欢热闹,没想到牡丹“朱唇紧闭,洁齿轻咬”,拒绝盛开。作者用拟人手法写出了花中之王的卓尔不群、不肯媚俗的高贵品质。作者的心情由期待变成失落,甚至还有“惊愕伴随着失落和疑虑”,这也引发了作者对牡丹为什么要拒绝的思考。
2.你喜欢什么花草树木?请向同学们描绘你最喜欢的一种,要求尽量用生动、活泼的语言,最好用上比喻或拟人等修辞手法,可以适当抒情。先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然后由小组选出代表在全班交流。
(七)作业
1.“思考与练习”中的第四题。
2.把本课中你喜爱的词语、句子摘录下来,抄进你的摘录笔记本中。
教学探讨
本文是文学大师郭沫若写于抗日战争极端困难的关头的一篇名作。由于时代背景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陌生,学生对本文的主题思想不易理解。因此,我首先让学生熟练地通读全文,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梳理篇章结构,分析石榴的外形特点;然后品味课文生动传神的语言,再以造句的形式加以拓展。后半部分,引导学生抓住关键段落重点品读,学生可以
自主思考、可以合作探究,理解石榴的内在特征,领会作者所托之志,以求突破难点;最后,以比较阅读和口头作文的形式,实现学生能力的迁移和思维的开发。
能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一方面给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另一方面通过用词造句、问题探究、对比阅读等形式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另外,朗读贯穿了教学过程,给学生的自主学习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在朗读中,学生对课文从整体感知到重点品味,再到感悟拓展,最终完成了学习任务。多媒体教学的运用,也有效激发了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围绕教学目标,一方面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不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然后讨论交流学习心得,互帮互学,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主人;另一方面,教师设计子富于启发性和引导性的问题和练习,有效地驾驭着学生学习的方向。这样的教学让课堂充满生气,学生也学得扎实有效。
2《海燕》
教学目标:
一 着重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 同时学习对比、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
二 学习无产阶级革命先驱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大无畏精神,树立革命的人生观,为建设社会主义强国而努力奋斗。
教学设想:
一 布置预习:读一遍课文;查字典弄懂不认识的字词;提出不懂的问题。
二 如何理解海燕这一艺术形象的典型意义,这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难点。
要根据散文诗的特点加强朗读、背诵,在讲解和反复朗读的过程中,紧紧围绕三幅画面引导学生加深理解。
三 结合课文,运用象征手法,以《铺路石》或《牛》为题写一篇散文。
四 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一 了解作者写作《海燕》的经过及《海燕》的战斗作用、现实意义;弄清以大海为背景的暴风雨到来前夕的三幅图画,正确划分段落。
二 通过海燕与海鸥、海鸭、企鹅的对比,学习对比、拟人修辞手法。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 检查课前预习。
教师检查预习。提出要求:要学生把不懂的问题提出来,(要求认真听别人提问题,结合课文分析解决)。(在提问题的基础上),明确:要掌握下列几个拼音;呻吟()胆怯()翡()翠蜿蜒()(拼音可用小黑板展示,让学生上黑板填写)。
二 介绍作者。
高尔基(1868-1936),苏联作家,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生在木工家庭,当过学徒、码头工、面包师傅等,曾流浪俄国各地,经历丰富。1892年开始发表作品,早期作品多半是描写沙皇统治下的人民的痛苦以及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1905年和列宁会面,思想上受了很大影响,1906年发表了长篇小说《母亲》,反映了俄国工人阶级的革命斗争,被列宁称为是“一本很及时的好书”。高尔基的小说有《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剧本有《底层》等,除此以外,作者还写了许多政论、特写、回忆、文学论文等,对世界文学的影响很大。
三 解题。
这是一首散文诗,散文诗是一种文学的体裁,它是富有诗意的散文。作为苏联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者高尔基,为什么在1901年3月要写这样的散文诗呢?指定学生读注①。注释告诉我们,高尔基写这首诗是在一九0五年俄国第一次大革命的前夜,当时人民群众的革命运动风起云涌,沙皇反动政府加紧了对人民的镇压,正是革命与反革命激烈搏斗的时候。高尔基当时在彼得堡,亲身感受到了工人运动、学生运动的磅礴气势,目睹了沙皇政府镇压学生运动的残暴罪行。他为了热情地歌颂无产阶级革命先驱,揭露沙皇反动政府,抨击机会主义者、资产阶级自由派的丑恶嘴脸,就写下了《海燕》这篇散文诗。作者以海燕为题,一是醒目,可以象征无产阶级革命先驱,二是可以躲过沙皇检查机关的耳目。
四 讲读课文。
(一)分段。
这篇课文以大海为背景,教师朗读一下,请大家注意暴风雨到来前海面景象的变化,然后考虑一下,大致可分为几幅图画。
1.教师范读全文。
2.学生回答问题。
3.教师小结:全文着重描绘了三幅图画。第一幅,从“在苍茫的大海上……在泛起白沫的大海上飞翔。”第二幅,从“乌云越来越暗……是的,遮不不住的!”第三幅,从“狂风吼叫……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三幅图画就是全文的三段。第一段写海燕对暴风雨到来的渴望;第二段写海燕为暴风雨迫近而欢乐,而号叫;第三段,写海燕在暴风雨就要来临时发出了胜利的预言。
(二)分析第一段。
现在我们学习第一段。
1.指定学生朗读1-3节,要求学生思考:在暴风雨到来前,周围的环境怎样?海燕有什么表现?
学生讨论,回答。明确: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说明一场暴风雨正在孕育。(板书有着重号的词语,下同。排列格式见板书设计总表)就在这样特定的环境中,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乌云和大海之间高傲地飞翔,表现了海燕勇敢无畏的矫健姿态。
2.教师追问:作者为什么用黑色的闪电来比喻海燕?又为什么用“高傲”来修饰“飞翔”?在回答后告诉学生:这里的“黑色”不是贬义词,是写海燕本身的颜色。用“闪电”既可以写出海燕的矫健姿态,又可以在乌云密布、大海苍茫的背景上出现一点亮光,使人们在沉闷的空气中从海燕身上看到光明,看到希望。这里的“高傲”,不是通常所说的自以为了不起,而是褒义词,有意气风发的意思,形容海燕藐视恶劣环境的英勇气概。
接着,作者紧扣“高傲地飞翔”用“一会儿翅膀碰着波浪,一会儿箭一般地直冲向乌云”来描写海燕飞翔时的气势,突出了海燕搏击风云、无所畏惧的性格,在描写海燕“飞翔”的同时,又着力写了海燕的叫喊声,并通过乌云听出这叫喊声的含义,从反面衬托了海燕的战斗力量和胜利信心。而这一切,都说明了海燕对暴风雨的渴望和追求,同时暗示暴风雨将必然来临。
3.学生轻声朗读1-3节,体会海燕对暴风雨的渴望和追求。
4.指定学生朗读4-6节。要求学生把描写海鸥、海鸭、企鹅的词语划出来。
学生读完后,指定学生回答(板书:呻吟、飞窜、恐惧、掩藏;呻吟、吓坏;胆怯、躲藏)。教师追问:这些词语表现了这三种海鸟怎样的共性?学生回答。明确:海鸥、海鸭、企鹅象征了俄国第一次革命前夕胆小的机会主义者和软弱的资产阶级,他们的共性是害怕革命、逃避革命。为了揭示这个共性,作者采用拟人的手法,根据海鸟的不同特点,让“恐惧”、“吓坏”、“胆怯”三个意义相近的词反复出现,从而对他们害怕革命的丑态进行漫画式的勾勒和无情的揭露。
5.指定学生朗读4-6节,要求认清三种海鸟在暴风雨到来之前的丑态。
学生读完后,提问:作者为什么在对三种海鸟作了无情的揭露后,又转换语气热情赞扬海燕?学生回答。明确:这样写有两个作用:一是与开头呼应,可以让海鸥、海鸭、企鹅与海燕形成鲜明的对比;另一个是承上启下,原来大海苍茫一片,这时已经“泛起白沫”,由于背景的变化,画面也就变化了,这样很自然地进入了第二段。(板书:只有……)
(三)朗读第一段。指定一女同学读1-3节,一男同学读4-6,全班同学从“只有那高傲的海燕”起齐读。要求爱憎分明、读出感情来。
五 课堂练习:新 课 标第 一网
(一)抄写:苍茫、高傲、渴望、火焰、呻吟、飞窜、掩藏、蠢笨、胆怯。(每个词抄三遍。)
(二)运用比喻手法,依照“海燕象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一句,按照下边的意思各造一句比喻句。
1.形容列车在原野上驰驶。(列车风驰电掣般在原野上飞驰。)
2.形容月亮又圆又亮挂在蓝天上。(银盘似的月亮挂在蓝天上。)
六 课外作业:
熟读、背诵1-6节。
备课时间:2月7日
授课时间:2月9日
主创打字:陆翠琴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一 通过第二、第三幅图画的分析,进一步了解海燕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大无畏精神,并了解海燕的象征意义。
二 了解《海燕》的写作特色。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 检查作业。
指定2-3名学生背诵1-6节。
二 讲读第二段。
上次我们学习了第一段,重点是写海燕对暴风雨到来的渴望,现在学习第二段,重点写暴风雨迫近时海燕的欢乐。
(一)指定学生读7-11节,要求思考:环境起了怎样的变化?学生朗读后,由学生讨论回答。明确:乌云越来越暗、越来越低。向海面直压下来,雷声轰响、狂风肆虐,把波浪抱起,甩到悬崖上,摔成尘雾和碎末。大海呢,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雷声,波浪还在愤怒的飞沫中呼叫。
教师追问:这一环境的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讨论、回答。明确:说明俄国当时白色恐怖严重,反动势力猖獗,革命与反革命的斗争激烈。特别在第8节作者在写狂风与巨浪搏斗时,用了“紧紧”、“恶狠狠地”、“把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等词句,进一步说明当时革命与反革命斗争已经到了短兵相接的程度。但是,尽管反动势力猖狂一时,敏感的精灵–海燕已听出了它们的“困乏”。这告诉我们革命正在向有利于人民的方向转化。
(二)提问:在这险恶的环境中,海燕的表现怎样?学生可以默读课文,讨论、回答。明确:海燕不畏强暴,它飞舞着,箭一般地穿过乌云,翅膀掠起波浪的飞沫,它面对猖狂的反动势力充满信心地大笑,还大声号叫,它为暴风雨的迫近而欢乐,它深信乌云遮不住太阳,革命是必胜的。
在险恶的环境里,海燕如此英勇,决不是偶然的,让学生齐读11节,思考:海燕,为什么如此敏感,如此英勇?学生读后回答。明确:那时马克思主义已在俄国人民中广泛传播,无产阶级革命先驱–海燕在险恶环境中用马克思主义的望远镜观察斗争形势,已经听出了“雷声”的“困乏”,已经看出“乌云遮不住太阳”,也就是说,看到历史的必然规律,是无产阶级取代资产阶级,沙皇政府必将灭亡,人民必定胜利,因此海燕就在暴风雨迫近时特别欢乐,无比英勇,表现出高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作者用了“敏感的精灵”、“早就听出”、“深信”等词语来描写海燕,不仅使我们从外在形象上了解了海燕,而且使我们从一定的思想深度上感受到了海燕这一形象的高大、可敬。
三 讲读第三段。
斗争进入高潮,第三幅图画展现在我们眼前,现在我们学习第三段。
(一)教师读12-16节。要求学生讲一讲看到的是怎样一幅图景。
学生口述第三幅图画中乌云、雷电与大海搏斗的情景。明确:这是一幅暴风雨就要来临的图景,狂风吼叫,雷声轰响,乌云象火焰,闪电象火蛇,而大海呢?勇敢迎战,抓住闪电的箭光,把它们熄灭在自己的深渊里,并且越战越勇,终于怒吼了。这一切说明,革命的形势迅猛发展,一切反动势力终于陷落在人民的汪洋大海中。这里从“狂风怒吼”到“大海怒吼”,既表明了斗争的激烈残酷,又说明了革命发展的趋势,预示着旧世界必将被人民摧毁,新纪元必将由人民来开拓。
(二)学生齐读12-16节,学生思考:在这革命高潮中,作者怎样描写海燕?
学生回答。明确:作者让我们先闻其声,后见其形,最后再闻其声。这里着重写了海燕的叫喊,三次出现“暴风雨”,一是说明暴风雨即将来临,海燕以胜利的预言家的姿态号召人民要迎接暴风雨,敢于斗争,敢于胜利。二是表明了海燕对暴风雨的渴望。表现了人民对沙皇反动政府的强烈仇恨,迫切地要求推翻沙皇政府。三是加强了文章的气势,表明人民群众一旦起来以后,其势如急风暴雨,锐不可当,从而热情地歌颂了人民的力量(板书:叫喊:三个“暴风雨”)。
(三)指定一学生读12-13节,全班齐读14-16节,进一步体会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
四 听全文配乐朗诵(或由教师有感情朗诵)。
五 教师小结和课堂练习。
(一)提问:读了《海燕》思想上受到了哪些启发?学生回答。明确:教育我们对革命事业要永远充满信心,树立革命的人生观,在前进的道路上,要不畏艰险,敢于斗争,敢于胜利。
(二)本文运用了象征手法。象征是用具体事物表示某种抽象的概念或思想的写作方法。请大家细读课文,填写下列空白:
海燕象征(俄国无产阶级先驱者)。海鸥、海鸭、企鹅象征(胆小的机会主义者和软弱的资产阶级)。暴风雨象征(风起云涌的革命运动)。太阳象征(光明的未来)。乌云、闪电、狂风象征(一切反动黑暗的势力)。
再举一些常见的事物,如青松、红旗、鲜花,说说它们象征了些什么?
明确:红旗象征革命,青松象征坚贞的气节和永垂不朽的精神,鲜花象征许多美好的东西(如美丽、幸福、友谊等)。
六 课外作业:
(一)“思考和练习二、三。”
“思考和练习二”答案:–相同点“都是运用了象征手法。不同点:1.前者是着重揭露国民党反动政府的黑暗统治,后者是歌颂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先驱。2.前者着重写作者的主观感受,后者通过对暴风雨到来前海燕形象的塑造来抒发思想感情,较为偏重客观描述。3.两篇文章都写到雷电,前者指革命力量,后者指反动势力。
(二)结合课文,运用象征手法,用《铺路石》或《牛》为题,写一篇散文。
3白鹅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字;理解、积累并学会运用部分词语;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学会抓住重点词句了解白鹅的特点,能体会到作者运用对比、拟人、明贬实褒等方法表达对白鹅的喜爱之情。
3.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在感悟用词的准确、描写的风趣及写话训练中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
教学准备
有关白鹅的音像资料、多媒体课件、字词卡片。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一、激情导入。
1.同学们,你们见过白鹅吗?想说些什么吗?(播放有关鹅各种神态及活动的录像,展示课文中的白鹅图。)
2.简介作者丰子恺。
二、检查预习情况,整体感知课文。
1.出示卡片,读生字、新词。
强调读准“颈、吭、倘、供”的字音和“看守、净角、譬如、窥伺、侍候、厉声呵斥、厉声叫嚣、引吭大叫、狂吠、倘若、供养不周”等词语,特别注意翘舌音、多音字的读音。
2.知道什么是“净角”吗?(播放“净角”脸谱图像) “角”是多音字,在“角色”中读“jue”,而不是“jiao”。自己读两遍。
(点评:字词是构建语文大厦的基石。四年级的阅读课,识字教学也不能放松。)
3.自由大声读课文,碰到难读的字词句多读几遍。说说白鹅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在读通、读熟的基础上感知文本中的白鹅形象。)
4.小结,肯定同学们能从不同的角度了解白鹅某方面的特点。
三、学习第一、二自然段。
1.课文是怎么写的?自己读第一、二自然段,你认为哪些句子很重要,和全篇课文有联系的?用横线画下来。(自学)说说你画了哪些句子,为什么?
2.学生谈体会,老师小结:整篇课文都围绕“好一个高傲的动物”来写。第二自然段也很重要,它不仅连接第一段的内容,还告诉我们后面几个自然段分别从鹅的叫声、步态、吃相几方面写出了鹅高傲的特点。
相机板书:好一个高傲的白鹅叫声步态吃相
(点评:以“怎么写”为着眼点,引导从课文的中心句、过渡段总体把握课文内容,了解表达顺序。)
3.齐读第一、二自然段,加深体会课文中心句及过渡段的作用。
四、学习第三自然段。
1.课文是怎样把白鹅叫声的特点写具体的呢?默读第三自然段,找出一个能表现白鹅叫声特点的词,从这个词,你能想象白鹅在干什么,好像在说什么?把你想象到的在词语旁写一写,或者用图画来表示。
(点评:“厉声大叫”“厉声叫嚣”“引吭大叫”“狂吠”等词语十分形象生动地表现了白鹅叫声的特点。引导学生边读边勾画词语,动手批注或画画,调动形象思维参与解读文本,从形态、声音理解和感受作者用词的生动、准确,既培养了学习方法和习惯,又丰富了语言积累。)
2.通过多种形式读,带着想象读出内心感受。
3.认真读课文第一至第三自然段,说说白鹅还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学生再次交流:从“养鹅等于养狗”看出作者认为鹅很忠诚,能看守门户;从“雪白的大鸟”可以看出鹅十分可爱;从“凡有生客进来,鹅必然厉声叫嚣”等词句看出鹅对陌生人敢厉声呵斥,非常勇敢、非常尽职。
相机板书:尽职勇敢可爱。
4.指导读书方法:读书,不但要从字面上理解,还要联系上下文深入体会字里行间包含着的作者的思想感情。作者表面写白鹅高傲,叫声很凶,实际是在赞扬它的尽职、勇敢。
(点评:通过引读有关句子,组织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及教师的点拨,让学生在语言学习中认识明贬实褒的表达方法,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会阅读。)
5.带着感情读“好一个高傲的动物”,品味作者对白鹅的赞美之情。
6.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自然段,感悟作者认真观察的态度和写作方法。
7.齐读本段的词语:严肃郑重、厉声呵斥、厉声叫嚣、引吭大叫。
五、学习第四自然段。
1.齐读课文,作者用什么方法写出了白鹅步态的特点?
(在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中,体会作者通过鸭和鹅比较的方法突出鹅的步态特点。)
2.同学们能从课文写鹅和鸭的词语中,想象出它们是怎么走路的吗?谁来演一演?下面的同学注意看,要用课文里的词语评评他们演得像不像。
(点评:改变学习方式,变静止的学习为动态的表演,富有创意:一是了解对词语把握的情况;二是进一步感悟观察细致的态度和用词准确,运用对比、拟人来突出特点的表达方法;三是在多种感官及师生合作参与的学习中获得愉悦的体验,提高效率。)
3.再读“好一个高傲的动物”,自由朗读,抒发喜爱之情。
4.小结后齐读第四自然段,加深体会。
5.积累词语──“步调急速、局促不安、大模大样、从容不迫”。
六、积累运用,读写结合。
1.课文用准确的词语和生动的事例写出了鹅的高傲。你愿意把自己当作一只高傲的白鹅,向别人介绍自己吗?
出示“快乐写话卡”:
我是一只_______的白鹅。___________________
(点评:该练习题很灵活,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练习,既可以灵活运用本课的词语,进行语言重组,又可以拓展思维,有创意地表达。)
2.练笔,展示,评议。
(点评:阅读教学应该引领学生经历“感受──理解──积累──运用”的语言学习过程。课文是读与写的例子,要用好这个资源,创设由内化──外化的转换实践活动,让学生切实地学好语言和表达方法。这是提高语文能力的有效途径。)
总评
“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该是语文实践。本课安排学生实践活动时间多、形式多,功能多,训练密度大,每项活动目的明确,都注意了有效性和大面积参与,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掘,课堂因此而充满了生命活力。
教与学是辩证统一的。学生的学习离不开老师适时传授新知、指导方法、训练技能。教师遵循学科、年级、课文的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导和教,能起到推动、规范、优化学生学习活动的作用,这是语文教学走向科学、高效的途径之一
4《鹤群》
教学目标
一. 知识目标
1.学习本文抓住特征,摹写事物的方法。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
二. 能力目标
通过本文的学习,培养学生细致观察事物,准确抓住事物的特征进行摹写,条理清楚地抒发情感的好习惯。
三. 德育目标
学习鹤群严密的组织性、高度的集体性和团结互助的精神。
四. 美育目标
领略鹤群翱翔的自然美、鹤鹰激战的场面美、感受扶救伤鹤的精神美。
教学重点
学习抓住特征摹写事物的方法。
积累词语,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独到匠心。
教学难点
熟读课文,领悟故事中作者寄托的深层含义。
教学方法
自学辅导法、情境教学法、愉快教学法
教学用具
电脑平台、VCD歌碟、CAI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
本文是一篇富于诗情画意的优美散文,文章运用生动简洁的语言描绘了鹤群飞行于空
中的优美姿态,记录了鹤鹰之战的激烈场面,赞颂鹤的群体精神。如何体会鹤的形象及把
握理解鹤群精神,是本文教学的重点。对文中“鹤鹰之战”开始时鹤群的惊慌的理解是本文
教学的难点。
文章描写细致传神,语言贴切富有表现力,可以借此训练学生的描写能力以及语言领
悟能力,在教学中宜注意加以引导。本文安排一课时。
一、激发情趣,导入新课。
可以播放歌曲《丹顶鹤的故事》或者一段介绍鹤的生物短片,使学生初步感受鹤的形
象,以导入新课。
二、介绍学习重点,交代学习方法,使学生学有方向。
三、指导学生学习全文。
指导时,可分步进行,步步推进,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理解课文内容,指导时,讲解不宜
过多,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参与兴趣,主动投入,积极思考。教师作适
当点拨即可。
(一)初步了解文章内容。
1.快速阅读全文,感受文章要点。
要求:给自然段标上序号。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如果有不理解的问题可以在书上标志
出来,也可以写出来。
2.排除阅读障碍,把不理解、不熟悉的字词句标出来,必要时查查工具书。
①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伫(Zh)立 绮 q )丽湮(y n)没剽悍(p )盘旋(X n)
②结合课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义:
伫立:长时间的站立。
绮丽:鲜艳美丽。
轻盈:形容女子身材苗条,动作轻快。
剽悍:敏捷而勇猛。
寡不敌众:人数少的抵挡不住多的。本文形容一只鹰抵挡不住众多鹤的攻击。
无济于事:济,帮助。对事情没有帮助,指解决不了问题。
盘旋:环绕着飞或走。本文指鹤群环绕着飞。
(二)仔细阅读文章,思考以下问题。
1.这篇文章是用第几人称写的?
2.复述文章主要内容。
3.梳理文章写作思路,划分结构层次。
提示:
这篇文章是运用第一人称来写的。“我”是鹤群翔空全过程的目击者,又是文中情感抒
发者。运用第一人称,可以使“我”的所见和“我”的所感很自然地融合在一起,没有半点雕
琢的痕迹。作者从南侧群山上空浮现一排小斑点写起,一直写到鹤群向北飞去为止,叙述
了自己观察到的鹤群翔空的全过程。其中鹤鹰之战是重点,战前,战斗,战后,是三个大层
次。战前又有两个小的层次,前一层写“一”字形模队的飞翔貌,后一层写变换方向。战后,
也分两层,一层是护送,一层是远飞。
(三)深人阅读,完成以下阅读任务。
1.找出文章表现鹤群飞翔于空中的细节。
2.找出文章表现鹤群搏击苍鹰的细节。
3.找出表现鹤群救护同伴的细节。
提示:
1.关于鹤群飞翔于空中的细节主要有:
1)南侧群山的上空深处,浮现出一排黑芝麻粒般的小斑点。
(2)它们一律将长颈伸向前方,双足问后方笔直延伸,悠然翱翔太空的美姿,实在是
无可言喻。
(3)排成一字模队的鹤群以此为信号,一齐掉头向左转,变成单列纵队。
(4)排头大鹤先向有旋转,而后悠哉游哉翱翔高空。后续鹤也都一只紧接一只,向右
旋转,直腾高空。
(5)上百只鹤的鹤群恰似飘摇于飓风中的鸿毛,轻盈飞飓;又如海中的巨大漩涡,缓
缓升腾。
(6)开始大小如麻雀,转眼间有如蝴蝶,不久像飞蛾,最后小如蚊。
(7)从排头依次掉头向北,敏捷地变成一缕长长的细丝。加快速度一路向北飞去。
2表现鹤群搏击苍鹰的细节主要有:
1)鹤群立刻发出嘹亮的“哦–哦–哦”的啼鸣声。
(2)静静旋转的鹤群,阵势立即崩溃,惊恐万分,慌乱啼鸣,扑打双翅,陷入一片混
乱。
(3)于是其他鹤更加狂乱啼鸣,一只紧跟一只,疾速转身,俯冲下来去追逐下滑的苍
鹰。
(4)在阳光下,鹤们双翅奋节搏击,银光闪烁。鹤群宛如暴风中飞转的云堆,迅速形成
漩涡状,上下左右飞舞,光莹莹耀眼。
3.表现鹤群救助同伴的细节有:
1)这时鹤群一齐发出了悲痛的啼鸣。
(2)队列最前方很快翻身飞出两只健壮的大鹤,立即降到看来已精疲力竭。缓缓下坠
的伙伴身旁,引吭高鸣,盘旋周围。
(3)来救的两只大鹤,从左右两侧紧紧靠近伤鹤,各自伸出一只长长的翅膀,将伤鹤
架起来了。
(4)在这段时间里,其他鹤高声啼叫,盘旋高空,一齐等待伤鹤返回。
(四)通读,进一步思索以下问题,并从总体上体会全文的写作风格和思想内涵。
1.作者描写鹤悠然飞翔于空中的意图是什么?
2.在鹤鹰之战中,一开始写鹤群“立即崩溃”“惊恐万分”“陷入一片混乱”,这些描写是
否破坏了鹤的形象?
3.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见到因车祸倒于血泊中的人,或看见寒风中沿路乞讨的乞
丐,或看见老人颤巍巍立于公共汽车中,人们~般作何反应。与鹤群比较,体会鹤群的可
贵之处在什么地方?
4.文章最主要的修辞方法是什么?
5.讨论归纳本文的中心思想。
提示:
1.写鹤群飞翔于空中,主要是从直观形象上表现鹤的精神,鹤姿极为美妙,给人一种
视觉美,鹤在队形变换时,整齐划一,这正是鹤的团体精神的体现。
2.鹤是动物中的弱小者,因而凶恶的鹰冲击时,它们“慌乱”“陷入一片混乱”,这是~
种本能反应。而当同伴遭受苍鹰攻击,有生命危险时,弱小的鹤团结一致,以众击寡,这又
是一种本能反应。两相比较,更加突出鹤群的整体精神。
3.现实生活中,人们一般不愿或不敢帮助别人,人类必须要有极高的道德境界才能表
现出英雄行为。就鹤而言,互相救助,互相保护,竟是一种本能的行为,这实在令人惊叹。
4.主要修辞方法是比喻,文章多处运用比喻,将鹤群翔空的美妙姿态和搏击场面形象
地表现出来了。
5.注意把握要点,主要是表现出一种整体精神。
四、课文学习小结。
注意结合所学内容的主要点小结即可,突出学习收获即可。
五、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
2.摘抄文中优美词句,细心体会,学会运用。 板书设计:
战斗前
一字形飞行一律笔直
变换方向旋转腾轻盈上升
战斗中拧成一团银光闪烁光莹莹耀眼
战斗后
护送引吭高鸣架盘旋高空
远飞如麻雀如蝴蝶像飞蛾小如故
5《鲁迅自传》4
教学目的
1、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传承鲁迅精神。
2、了解“小传”的文体特征,学写“小传”。
教学要点
1.了解文中记录的鲁迅先生的主要经历。
2.解读鲁迅精神。
3.了解“小传”文体的基本特点。
4.体会本文简明平实而又不乏含蓄幽默的语言特色。
教学方法
1.重读适讲,学练结合。
2、设疑激起,自读求解,讨论总结。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同学们肯定知道我国现代史上最杰出的文坛巨匠是谁吧?对,是鲁迅先生。看来,同学们都和我一样喜爱鲁迅,崇拜鲁迅!想不想更好地了解鲁迅?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拜读《鲁迅自传》这篇文章,去追寻鲁迅先生闪光的人生足迹。
(这样既可唤起学生对鲁迅的敬慕之情,激发阅读兴趣,又提示了学习重点。)
二、解题
要说自传,该从传记说起。传记是写人物生平经历的文体。传记文要求写真人真事,可以写他人.也可以写自己,写自己的叫“自传”。自传的篇幅可长可短;篇幅短小,扼要地记敕人物生平事迹的叫“小传”。小传一般在千字上下。《鲁迅自传》便是写自己 的小传。
(自传文常识是一个新知识点,需要讲解。将“小传”“自传”传记”等相关概念一块儿介绍,可以形成一个小体系,让学生 多增加点语文知识储备。“题解”中 不简介作者,一是因为以前教学中已多次涉及鲁迅的作品;二是因为这篇课文本方就是介绍鲁迅的。背景材料对本文教学很重要,但也未列入“题解”。这是因为本文涉及的背景材料点多面广,集中介绍难度太大,且显得知赞,并不好,会使语文课走味变形,变得像历史课。拟在研习课文的过程中酌情穿插一些背景简介。)
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l)初读课文(读全篇)。
①要求:借助工具书,清除字词障碍;标出文中直接或间接表明时间的词句。
②提问: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分段的依据是什么?试概括各段大意。
明确:课文是按时间顺序来写的。依据内容上的重大变化分段落。第1段主要写家庭情况;第2段写外出求学;第3段写工作经历;
4段写著述概况。
③提问:文章这样安排顺序和段落有什么好处?
明确:这样安排使文章条理井然有序,能清晰地显示人物的人生轨迹。
(这样安排程序,循序渐进,既有助于学生构建材内容的整体感性认识,又能对结构形式产生一定的理性认识。) (2)再读课文(读第2、3段)。
①要求:依次给这两段中的活动经历编上序号;记下这些经历。
18岁
29岁 在南京1 水师学堂学洋务
2
在日本3东京弘文学院学日语
4
5回东京从事文学活动
29岁作传时回国后6杭州两师范
7绍兴中学堂做教务长
8做校长
9南京做部员
l0做部员兼讲师
11夏门大学 做教授
12 做教授
13定居
③集体检查项表结果。
(第2、3两段是文章重心所在,包含的经历丰富复杂。通过上述操作,学生对这些经历的记忆得以强化,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务实基础。)
2具体研习,理解人物。
①通过前面的学习,大家了解了鲁迅从出生到作传前的主要经历。下面我们就来研究研究,这些经历能表明作者是怎样的人。
(过渡,使上下环节连贯;提出下阶段的大目标,使学生不过失方向。)
②要求。a.以课后练习二和三中的第1小题引路,参照课文注释仔细阅读课文中的两个片断,即写不肯做幕友和商人与弃医从文经过的片断,思考习题中提出的问题。b.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练习二及统习三中的第1小题,求大同。存小异,形成答案,并推选一名代表准备发言。C.请一个小组的代表口头回答,让其他有异议的小组代表发言(没有则罢)。
③学生自读揣摩及小组讨论时,教师巡堂,为学生提供咨询服务,就事情的背景、过程及细节等方面作一些补充介绍。待小组代表答题结束,教师给予简评,纠偏救失。
(如此可抓住重中之重,凸现人物精神面貌;研习课文,落实课后练习,收到增效减负的效果;分组讨论,代表发言,既兼顾全体,又不会失控;提供咨询服务,能对症下药,帮助学生及时排解困惑。)
④简述:我们从作者不愿做幕友或商人的故事中认识了胸怀大志、卓然不群的少年鲁迅,他怀揣着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追求新思想、新事物的理想,毅然决然地跨出封建宗法社会的门槛,离开家乡,到南京求学;他弃医从文的经历又使我们深切地感受到青年鲁迅深厚的爱国主义感情。这两件事真令人感动。事实上,鲁迅一生中,可歌可泣的故事数不胜数,就本文而言,其中记录的每段经历都很不寻常。如文中写到的多次“走出”便是他上求下索、追求真理的精神写照;又如,“段棋瑞政府”“要捕拿我”,也表明了他与反动派警不两立的坚定立场和革命精神。不过这些内容都写得很简约,同学们一时还看不出究竟,有待今后不断丰富阅历,逐渐了解。
(研习先聚焦后发仪,辐射整体,做到了点面结合,能使学生获得深刻而全面的理解。)
⑤研读第4段。a.要求记住本段介绍的文集名。b.思考:传记是以写生平事迹为主的,而本段写的是著述情况,是否可以删除?
明确:不可删除。因为鲁迅不但是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更是伟大的文学家。他一生的革命实践与文学创作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文学创作是他歌颂人民、宣传真理、打击敌人的主要方式,他的著述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是他对人类最大的贡献。显然,删去这段,传记就会有很大的缺陷。
(让学生在认识第4段作用的同时,进一步认识鲁迅在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
3.欣赏品味,领悟特色。
①简述:常言道,文如其人。这话用在鲁迅先生身上是再合适不过了,他的每篇文章几乎都像他的人生一样精彩。本文堪称自传的典范:区区千字文,涉及了他大半生的主要活动,篇幅虽小,容量很大;语言简省,又略中有详,恰到好处。此外,本文的语言平实中又不乏含蓄幽默。
②要求:阅读课后统习三中的第3、4题,结合语境,体会第3题中“学者”“说我不好”等词句的味道,再比较一下第4题中的“不好”
与第3题中的“不好”有什么不同,相互交流体会。明确:a.第3题:将那种欲量我于死地的告密行为说成“说我不好”,重话轻讲,能表达对敌人的蔑视,也体现出英勇无畏的精神;将告密者尊称为“学者”,不无调侃嘲弄之味。b.第再题:不同。上句中的“不好”是、坏”,用在句中有轻蔑的语气;本句中的‘“不好”则是自谦之辞。
4.课堂小结,整理收藏。
本节课我们从鲁迅先生的自传中了解了鲁迅先生的一些生平事迹和著作概况,进一步认识了鲁迅先生,感受了他精神的崇高和贡献的伟大,这将会使我们终生受益。再则,课文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经典的小传范冽,从中,同学们了解了小传文体的基本特点,对今后的写作应该有所帮助。
(呼应开头,梳理纲目,加深印象,以便学生收藏学习所得。) 四、布置作业
作业:1.为自己写一篇小传。字数在700字左右。
2.《鲁迅自传》是1930年写的,他要是在去逝前不久又为自己写小传,可能还要写到哪些内容?
声明:有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邮箱:yuname@163.com 我们将配合处理!
原文地址: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学设计发布于2020-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