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框课文主要有两部分内容:一是讲理想与现实的辩证关系;二是讲艰苦奋斗,在奋斗中实现理想。这两部分内容的教学是各有侧重,有主有从,相互关联。具体来说,理想与现实的关系在理论上有一定难度;艰苦奋斗实现理想则是思想上的难点。按笔者理解,讲艰苦奋斗实现理想是本框教学的主题、重点和落脚点;而讲理想和现实的关系则是为帮助学生从哲理高度理解后者作理论知识的铺垫。连接这两部分内容的桥梁是理想转化为现实的条件性。

(一)正确认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理想的实现,就是把理想转变为现实。人们要实现理想,就需要正确认识和处理与现实的关系,创造理想向现实转变的条件。

理想与现实是一对矛盾,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既对立又统一,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

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张闻天同志在谈理想与现实的关系时说:“理想虽是建筑在现社会的物质基础之上,但理想是超过现社会的东西。理想好比泥土中生长出来的花。它虽生长在泥土中,但它又不是泥土。”这个花与泥土的比喻,形象地说明了理想与现实的辩证关系。

理想源于现实,两者存在着内在的联系。理想之花扎根于现实的沃土之中。作为社会意识的理想,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产生于现实的需要,是在对现实认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近代欧洲的空想社会主义,在历史上起过进步作用,但由于它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尚不发达,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对立暴露尚不充分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他们对未来社会的设想还不是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形成科学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的条件还不成熟,因而只能是空想。19世纪40年代起,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充分暴露,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舞台。在这样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马克思、恩格斯亲身参加无产阶级革命实践,深刻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矛盾及其发展规律,创立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批判继承空想社会主义思想成果,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可见,现实是理想的基础,理想来源于现实。

理想高于现实,两者又是有区别的。扎根于现实土壤中的理想之花,毕竟不同于泥土。理想是人们向往和追求的奋斗目标,是对未来的美好想象,是还没有实现的东西;而现实则是一切已经实际存在的东西。理想总是美好的,在德国古典哲学中,“理想”同“美”是同义语;而现实中既有美好的一面,也有丑陋的一面。正因为理想比现实更美好,才能激励人们去追求、去奋斗,成为人生的方向和动力,在“红岩魂”的展览厅里,陈列着蓝蒂裕烈士为同学的题词:“我想在你的脑子里,早已刻画着这样一个世界——一个没有战争,没有饥饿与眼泪,没有劫掠与屠杀,没有一切罪恶的完美的和平、自由、幸福的世界。这是你的理想,也是闪耀在大多数人们心里的理想。为了实现这光辉的人类幸福的乐园,为了彻底消灭战争,望你努力,还望你勇敢地去参加人类最后一次的战争——消灭战争的战争。”为了把灾难深重的旧社会变为美好的理想社会,他年轻时参加革命,被捕后饱受酷刑坚贞不屈,积极参加渣滓洞狱中斗争,壮烈牺牲在重庆解放前夕。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发达,社会主义制度还不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成熟,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还不够健全,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和小生产习惯势力还有广泛影响,社会上还存在着种种假恶丑的不尽人意的现象,而这些正是我们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共同理想所要改变的状况。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推动人们去变革现实,实现理想。如果因为看到现实中的问题,而对理想发生怀疑、产生动摇,那就把理想与现实混为一谈了。

理想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现实。俄国思想家普列汉诺夫曾以恩格斯为例说明理想和现实的关系,他说:“恩格斯把自己的全部生命献给一个非常崇高的目的:解放无产阶级。他也曾有过理想,但是他的理想从来没有脱离过现实。他的理想,也就是现实,但这是明天的现实,是将要发生的现实。”这里说的恩格斯的理想就是共产主义理想,这种理想尽管并不就是现实,但它是“明天的现实”,是“将要发生的现实”。这说明理想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转化为现实的。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把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变为人民民主的新中国,这是鸦片战争以来无数革命先辈为之奋斗的崇高理想,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标志着这一理想已经变为今天的现实;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全面振兴,是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经过建国5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20年来的努力,正在逐步变为现实,到21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周年时,今天的共同理想将成为祖国的现实。要把理想转化为现实,需要有一定的条件。条件是多方面的,既要具备客观方面的条件,又要具备主观方面的条件。在主观条件中,艰苦奋斗是把理想转化为现实的重要条件,是实现理想的阶梯和桥梁。

(二)实现理想需要艰苦奋斗

俄国作家克雷洛夫曾经作过这样的比喻:“现实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间隔着湍急的河流,行动则是架在川上的桥梁。”这个比喻生动地说明,理想的实现有一个艰苦奋斗的过程,要把理想变为现实,必须付出辛勤的劳动。不经过人们的劳动、实践和艰苦奋斗,任何理想的实现都是不可能的。

从历史传统的角度来讲,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中国革命的光荣传统。我们中华民族以刻苦耐劳著称于世,历来有克勤克俭、艰苦奋斗的好风尚好传统。历代有许多至理名言,如“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等,至今仍有积极的现实指导意义。这一传统美德在我们党和人民中间发扬光大,成为中国革命的优良传统。毛泽东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闭幕词中,利用《愚公移山》古代寓言,形象地概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艰苦奋斗的精神,并结合当时中国革命的实际,号召全党和全国人民继承和发扬这种精神,争取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斗争中,正是不断发扬伟大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和延安精神,经过28年的艰苦奋斗,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创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把中国从黑暗引向光明。毛委员井冈山挑粮、“朱德的扁担”、周恩来纺线、红军爬雪山过草地、三五九旅屯垦南泥湾、吴运铎试制枪榴弹等反映革命前辈艰苦创业的动人故事正在代代相传。诚如江泽民同志所说:“艰苦奋斗,是中国共产党的光荣传统,是我们党保持同人民群众密切联系的一个法宝,也是一个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必须具备的基本政治素质。我们党正是靠艰苦奋斗不断发展壮大起来的。过去干革命需要艰苦奋斗,今天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同样要靠艰苦奋斗。”

从现阶段我国国情来讲,提倡艰苦奋斗是由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邓小平同志多次指出:“中国搞四个现代化,要老老实实地艰苦创业。我们穷,底子薄,教育、科学、文化都落后,这就决定了我们还要有一个艰苦奋斗的过程。”“我们要经常记住,我们国家大,人口多,底子薄,只有长期奋斗才能赶上发达国家的水平。”“为了缩短和消除两三个世纪至少一个多世纪所造成的差距,必须下长期奋斗的决心。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们不能不提倡和实行艰苦创业。”在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的重要时刻,江泽民同志也说过:“在中国这样一个大国,彻底改变历史遗留下来的贫穷落后的面貌是异常艰巨复杂的任务。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上,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困难和风险,需要我们不断地发扬长征精神,发扬党的艰苦奋斗的传统。”“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不提倡艰苦奋斗、勤俭建国,人们只想在前人创造的物质文明成果上坐享其成,贪图享乐,不图进取,那么,这样的国家,这样的民族,是毫无希望的,没有不走向衰落的。”我们的宏伟目标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但我们的现实基础却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人口多、底子薄、经济文化落后的穷国。虽然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已居世界第7位,一些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已居世界第一、 二位,但我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只有600多美元, (发达国家为万元以上),居世界第117位, 主要产品的人均产量与世界人均产量仍存在一定差距。我国属于科技发展中国家,由于农业科技落后,平均一个农业劳动力年产粮食1000多千克,只有美国的1%。 全国虽已基本解决温饱问题,但还有4000多万贫困人口没解决温饱。从我国的国情出发,要实现我们的共同理想,只能靠全体人民的艰苦奋斗。1998年“七一”被评为全国优秀乡镇党委书记的姜云胜,任辽宁省炮台镇党委书记已十余年。1984年上任时,镇人均年收入仅348元,为了“振兴炮台, 致富于民”,他走遍全镇的山山水水,调查研究,制定规则,与老百姓共同奋战在第一线。1991年11月,他和机关干部吃住在工地,率领劳动大军昼夜奋战,建闸筑坝,为了力保工程进度,他带头用双手捧起冰冷的稀泥,经过24天奋战,水闸如期建成,炮台镇又开发出500亩水田。 为了开拓视野,扩大知识面,他凭着顽强毅力,见缝插针,用8年时间, 获得了一个本科、一个大专和二个中专文凭。为了创建经济开发区,他日夜奔波争取投资项目。1993年11月,一家台湾公司投资200 万美元发展名特优果树,但老板为能否在清明前后将13万株果树全部栽到地里倍感忧虑。姜书记得知后,率领镇机关干部和企事业单位千余人,白天栽树,夜里浇水,仅用11天时间,便保质保量完成果树抢栽任务,老板感动不已。炮台镇现已有41家三资企业,实际利用外资额居全省乡镇首位。14年来,全镇人均收入增长9倍,镇财政收入增长7倍,19个行政村已有17个达到小康水平,村村有柏油路,户户通自来水,一座拥有文化广场、图书馆、俱乐部、幼儿园、学校、医院、居民楼的乡村“小都市”已见雏形。姜云胜说:“人都有一个追求的目标,我的目标就是把炮台镇的经济搞上去,造福群众,这不是靠空话和口号能实现的,要带头干,多流汗。”

从个人成才的角度来讲,艰苦奋斗是有志者应有的精神境界,也是我们每个人走向学业和事业成功的桥梁。古今中外一切有理想有志气的人,都如同鲁迅先生所说,是“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都是艰苦奋斗的实干家。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青少年时代“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积累了渊博的知识,中年忍腐刑之辱,经十余年努力写成《史记》;摩尔根为研究社会发展史,生活于野蛮的原始部落达40年,著有《古代社会》;居里夫人克服丈夫车祸致死的巨大痛苦,一人做两人的工作,从堆积如山的沥青矿渣中提炼出0.1克的镭, 第二次荣获诺贝尔奖金。这说明科学的成功无不是在艰苦的攀登和奋斗中取得的。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今天,一切有志青年,只有把个人理想同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结合起来,同国家的现代化建设结合起来,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才能使自己的事业走向成功,并对社会作出贡献。“新时期英雄战士”李向群,在校读书时,勤奋努力,品学兼优,多次被评为“三好学生”和“优秀班干部”;在家庭拥有百万资产的情况下,他不图一家富裕,毅然参军报国。入伍后,他立志献身国防事业,努力争做“四有”军人,被评为“优秀士兵”,荣立三等功。他刻苦学习理论和科学文化知识,写了近10万字的心得笔记,参加法律函授被评为“优秀学生”;苦练军事技术,从刚入伍时大部分考核项目不及格,成为20个训练项目17个优秀的“训练尖子”;艰苦朴素,克勤克俭,“身为特区人,不当特殊兵”,把省下的上千元津贴捐给战友和群众;关键时刻挺身而出,曾从水、火中和爆破现场救出5名老人、 儿童和战友。在去年抗洪抢险中,他带病顽强拼搏,4次晕倒在大堤上, 仍坚持战斗,直至献出年轻的生命,年仅20岁。李向群同志短暂的一生,是胸怀远大理想、努力奋发进取的一生,也是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一生。江泽民同志为他题词:“努力培养和造就更多李向群式的英雄战士。”

在当前,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对于反腐倡廉、抵制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的侵蚀,保证青少年一代健康成长,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本框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学生实际,结合学生中存在的“21世纪还要不要讲艰苦奋斗”等问题,组织讨论和引导。有些学生之所以会产生这种想法,其中的一个疙瘩,就是把艰苦奋斗理解为“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再三年”等具体形式。我们说,艰苦奋斗的具体内容和表现形式是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但是艰苦奋斗、艰苦创业的精神,则应当代代相传,永远也不会过时。中国人民解放军驻港部队的赤柱军营,坐落在香港富豪别墅区赤柱半岛上,战士苗恒泰看到战友们因训练强度大,衣裤、鞋袜磨损很快,便将自己平时节省下来的1000多元津贴费寄回家里,请家人购买一套补鞋机和缝纫机寄港。经过精心组装,刻苦练习,从1998年元旦开始,正式向全体官兵“开张”。不到一年,他和战友共为官兵义务补鞋400余双,衣服300余件。小苗的缝纫机和补鞋机同当年好八连的针线包是不一样了,但他所继承的正是好八连艰苦奋斗的好传统。

声明:有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邮箱:yuname@163.com 我们将配合处理!

原文地址:《在奋斗中实现理想》教学意见_语文论文发布于2020-11-16

课件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