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我国古代的车马
《古代汉语》
一、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按一定的顺序运用举例、引用的说明方法,有根有据地说明事物特征的方法。
2、了解一些古代文化知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本文引文较多,引用时又各有特点,应重点加以分析。par2、难点:对古代车马知识的了解。
三、教学时数:
自读课文,一课时
四、教学步骤:
解题:
本课选自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下册(第一分册)古汉语通论(二十二)古代文化常识(四)中的第二篇(P983),原题车马。
为什么说“古代的车马”而不说“古代的马车”,也不说“古代的车和马”呢?本课介绍的固然是古代的“车”,但这种车同现代不同的地方是:必须套马来拉。而当时的马也就是专用来拉这种车的,即所谓“没有无马的车,也没有无车的马”,“所谓御车也就是御马,所谓乘马也就是乘车。”可见,那时的马和车是一个整体。如果用“马车”一词,很容易让人误解为偏正短语,以为作者重点介绍的是古代车的一种,即马拉的车,而不介绍其它的车。若用“车和马”,又明确地表示了两个并列的概念,不符合古代的实际情况。足见作者用词表意的准确。
在《古代汉语》“凡例”中说明了“通论”的内容,在于介绍“名物典章制度的基本知识”。就其文体而论,应该属“说”、“解”一类。所谓“说者,解也,述也,解释义理而以已意述之也”;“解者,亦以讲释解剥为义”。完全用的解说的方法,即我们现在说的说明文。
《我国古代的车马》正是这样一篇典范性相当强的介绍我国古代名物的说明文。它以说明事物的基本特征出发,不仅清晰地说明了车马的沿革,而且也说明了一些与车马有关的词的含义,典型丰富,考证翔实,根据确凿,富于科学性与条理性。学习本文不但能丰富古代文化知识,开阔眼界,从一个侧面了解祖国悠久的历史文物,从而激发热爱祖国的感情;而且从字里行间中体会到文章所表现的严谨的科学态度。
作者简介:
王力,又名王了一,我国当代著名的汉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教授。曾留学法国巴黎大学专攻实验语言学。回国后,在大学边任教边搞科研。现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语言方面的著作,主要有《中国音韵学》、《中国现代语法》、《中国语法纲要》、《诗词格律》等。多年来在翻译和介绍外国文学方面也作出了很大贡献,他前后翻译的世界名著有几十种之多,如小仲马的《半上流社会》、左拉的《小酒店》、都德的《沙弗》等,另外还写了大量有关语言学方面的论文。本文结构:
一、战国以前,车马有相连的关系。(1–2节)
二、车马的各个组成部分。(3–10节)
三、乘车和驾马。(11–13节)
四、战国时代始有单骑。(14节)
课文分析:
一、言之有序,条理明晰。
从全文来看,文章说明车马的特征及其发展,说明的顺序是:先从横的方面说明“车马并举”这一基本特征,这是重点,然后再从纵的方面说明使用马的过程。
说明“车马并举”先作必要的交代,再概括说明:车的分类(马车与牛车,后者只作交代),马车的具体构造(这是重点中的重点),乘车的规矩,驾车时马的调配,并简单交代车马若干装饰附件。
说明使用马的过程:战国以前是拉车用的;六国之时始有单骑;到了战国时代,骑马之风渐盛。(详见下表)
第一部分:车马的关系。
古书车马并举
战国御车御马
以前车马相连即马千驷=车千乘
乘马乘车
骈、骖、驷
车的马小车出行、作战
分类牛大车运货
第二部分:马车的构造。
舆绥、倚、轼、盖(立乘)
轮辋、毂、辐(辐辏)
轴辖(、)、軎、()轨(轨辙)
韧
辕两根直木大车轭
↓↓↓↓↓↓
单根曲木小车衡
第三部分:乘车与驾马。
乘车乘车中御者左尊者右陪乘(骖乘、车右)
兵车中主帅左御者右车右
一般兵车中御者左甲士持弓右甲士持矛
驾马服(中间)左骖右
贵族车马若干附件
第四部分:车马关系的变化。
战国以前不单骑(车马相连)
战国中期始有单骑
战国以后骑马之风渐盛
二、引经据典,有详有略。
本文采用引用说明的方法,引用古书十八处。从先秦的《诗经》、《论语》《左传》直到唐代王勃的作品,时间跨度为两千年。在引用时,有的只引用,不说明;有的引用后略加说明;有的引用后详加说明。引用包括了两种形式:1、直接引用,即直接引用古书上的叙述作为印证,如举例说明“车马并举”就引用了《诗经·唐风·山有枢》“子有车马,弗驰弗驱”和《论语·公冶长》“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撼。”充分地印证了“车马”确实是“并举”的。
2、结合解释的引用,在引用经典时,恐语焉不详,引起误解,而进行了必要的解释。如说明“驾四马为驷”,引用《论语·季氏》“齐景公有马千驷”继之以解释,这不在于说他有四千匹马,而在于说他有一千乘车。这样,便使读者能从“车马并举”的特点来理解“驷”的含义。
本文引证有十处未加以说明,其中《诗经·唐风·山有枢》、《论语·公冶长》在于证明古书上常常车马并举。《左传·隐公十一年》“公孙阏与颖考叔争车,颖考叔挟以走”,是说拿走这辆兵车(小车)就不能驾驶,证明是用于小车的。《论语·卫灵公》“在舆则见其侍于衡也”,“在舆”是指乘着小车。另外六处为《老子》、《淮南子》、《论语·为政》《左传·宣公二年》、《楚辞·国殇》《滕王阁序》,这些例句本义是所要说明的意义,所以不用说明。一句话是为了证明某一点,所以不必用说明。
作详细说明的例句有《诗经·邶风·匏有苦叶》,因为轨有歧义,前一个相当于軎的意义,不为人们所知,所以对“济盈不济轨”一句要详加解释。后一个相当于辙的意义,但和车马的构造有什么关系呢?所以引“今天下车同轨”而详加解释。引《左传·昭公二十五年》的故事,提出两种观点:孔颖达认为这个春秋末期(鲁昭公二十五年系公元前514年,战国前38年)仍不单骑,刘炫认为这正是单骑的开始,也就是单骑开始不早于春秋末期。苏秦的话是对当权不久的赵肃侯说的。赵肃侯在位的时间为公元前349–326年。“车千乘,骑万匹”,马数远远超过车数,所以战国中期确实有单骑了。为了说明情况,所以就详加解释了。
凡经过说明,就能使人理解的,就不举例。例如什么是舆、、、轴等。一经说明了,就没有举例。有三种情况非举例不可:1、非有例证,不足以使人信服。例如“古书上常见车马并举”,就必须举例,而且举一个还不够。2、一个词有两种意义,不举例就无法说明,如轨。一种事物有两种名称,如辕与,与,也要举例说明。3、举例更能加强说明效果的,如举《淮南子》的一句话说明辖的重要。
总的说来,文章在举例中,无论引用古书或典故,或详或略,对于说明事物的基本特征,都是切实有力的,毋庸辨驳地证明了它们的确凿性,这就相当清晰地表现了文章说明事物的科学性。
作业:
[思考和练习]:第一题、第二题、第三题
(四川省资中县第一中学语文组温钧整理编写)
声明:有的资源均来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邮箱:yuname@163.com 我们将配合处理!
原文地址:我国古代的车马发布于2020-11-16